<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
一本能让你觉得心理学很有意思的书籍,读起来非常的轻松愉快,不像其他很多的心理学领域书籍那么理论派。 整本书由十个心理学专题构成,每个专题4个实验,每个实验都由背景、理论假设、方法、结果、讨论、批评及应用组成,排列布局非常的工整,结构简洁清晰,每个实验都是独立的存在,可以跟上下文解耦,都能获得完整的心理学知识,很有“模块化”“微服务”的感觉。
觉得比较有意思印象也比较深刻的一个实验是:“所想即所得”。一种是自我实现预言,“如果我们预期某一事物将以某种方式发生,我们的期望就会倾向于让它变为现实“,书中介绍在某些领域被证明确实存在效应。个人理解这就是一种内在驱动力的影响,当我们为自己设置属于自己的目标,这个推动力必然是远远大于为了实现他人或者组织目标的。人性自私,当我们思想觉悟就那样,也大概率一直就那样。
而另外一种来自他人的期望效应,就如罗深塔尔团队在小学里做的实验,假设学生水平一致的情况下,由其他信息对老师进行输入,告知其学生水平有高低分组,观察最终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
他们对全校1~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通用的IQ测试,并告(qi)知(pian)老师这是一个“哈佛应变能力测试“,获得高分的学生大概率会有较高的成就,然后给每个老师分发前20%的学生名单,实验的关键是,这份名单中前10名只是随机抽取的,作为实验组,名单中其他人则作为控制组。
学年结束时,团队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通用的IQ测试,发现了低年级的实验组学生IQ得分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而高年实验组也有提升但没那么明显。
这个实验真正的意义在于,证明了学校中教师对学生表现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长期的潜在影响。也引申出了比如IQ测试之类的对学生是否公平的争议。
对这个实验印象较深的一个原因触发了自己的反思,再公平公正的人,也不可能不受外界信息输入的影响,无论是正向还是逆向的,当我们收到了某种关于人的评价信息输入时,自然会对期望较高的人多一些肯定和鞭笞,对预期期望较低的人相对减少关注和降低要求。
所以,有在校小孩的家长,可以频繁又无意地给老师泄露一下,自家的小孩特别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