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内耗,是生活最好的解药

发布者:鱼子川 2023-4-17 11:51

1989年,作家村上春树发表了小说《眠》,和以往作品不同的是,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他当时的困境。

在《挪威的森林》获得巨大成功后,村上春树的写作生涯也遇到了瓶颈:

他很难写出好的文字,创作热情也逐渐冷却。

为了让他从内耗中走出来,妻子带着他外出散心。

在游玩到罗马城时,迸发出的灵感,让他完成了《眠》的创作。

现实中的踌躇投射到作品中,显得更加真实,也让人发出感慨:

面对生活难题,我们是向外寻求帮助,还是向内减少消耗呢?

村上春树给出的答案是:

“在自己喜欢的时间里,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而这种专注时的充实感,被心理学家米哈里称作“心流”。

当一个人拥有这种自得其乐的心态时,内耗也会随之消散。

“失控”的生活,正在消耗你的心气

有人说,生活的品质取决于我们控制意识的能力。

现实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无法改变,我们只能改变自己。

以前总以为努力无果的失望,是运气不够好,能力不够强,后来才明白:

思虑过度的内耗,正在让我们被失控的生活困住。

想起发生在同事小杨身上的一件事。

小杨是公司的新人,小伙子平时做事很利索,但就是沉不下心来。

不久前,他的代步车轮胎开始漏气,因为手头紧,他想等发了工资再去处理。

在那几天,他每天出门前都会把“漏气”的轮胎打满气,直接开到公司。

到了公司后,他又开始想:轮胎在下班时还有没有气?能不能顺利开回家呢?

未知的焦虑,使得他每天工作时都无法专注。

看到他的状态不对,其他同事有心提醒:

“生活与工作需要平衡,否则很难专注,也很容易失控。”

可他却不以为然,等到月底季度考核,他业绩垫底,被老板叫去谈话。

面对不顺心的处境,他在朋友圈写下这么一句话:

“工作没起色,生活一团糟,我真的好累。”

其实不然,比得意忘形更糟糕的,是失意忘形。

正如钱锺书所说:“那些花了很久才想明白的事,总是被偶尔的情绪失控全部推翻。”

每个人的起点都不一样,但你的生活态度,却决定你能走多远。

一次采访中,巴菲特分享了一个投资观点。

他说在某些领域,自己坚决不投资,因为不够了解,无法控制。

生活也是如此,把精力浪费在不必要的事上,只会让人心生浮躁,消耗我们的注意力。

把有限的时间留给最爱的事,才能得到无限的快乐。

内心专注,决定你的人生上限

不知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生活场景:

为了解决一个难题,常常会忽略时间的流逝;

在全情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中时,会达到忘我的地步;

凭借刻意练习的技能轻松完成一次挑战后,会感到身心愉悦。

当我们沉浸在投入的状态中时,心流带来连锁反应,往往会满足我们的期待。

《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的导演饺子,便有过这样的经历。

他从小就对漫画感兴趣,即便后来迫于现实报考了医药相关的大学, 但他一直没有忘记初心。

大学中的饺子,常常在课下钻研漫画,在独处的空间里为梦想上色。

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毕业一年后,便回家开始全心制作动画。

关起门,打开电脑,就是沉浸式的创作。

谁也无法预知居家创作的生活,会有怎样的结局。

3年半的努力一直无果,直到2008年,他的首部作品火爆全网,才让他看到了希望。

后来被人熟知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他闭关10年,专注打磨的作品。

在接受采访时,饺子说道:

“天天磨,所以说好东西是没有捷径的。”

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任何成功,都需要足够投入。

恰如网上看到过一句话所说:

“缓解痛苦的方式,就是把时间用在对的事上。”

专注快乐,才能驱散阴霾;内心有序,才能抵达顶峰。

一个人投入的焦点在哪里,上限就在哪里。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利用“心流效应”

《跨越不可能》这本书的作者史蒂芬·科斯勒,在30岁时不幸感染了莱姆病。

这种病不足以致命,但后遗症却能给大脑神经造成创伤。

在他卧床期间,生活不能自理的困扰使他精神萎靡,以至于无法专注写作。

帮助史蒂芬走出困境的,是他的一位朋友。

对方热情地邀请他来到海边冲浪,换一种生活方式。

奇怪的是,在冲浪的过程中,他身体的不适消失了:

不再头痛,思维也变得活跃。

因此,接下来的“康复治疗”,他都沉浸在“冲浪”的愉悦中,而莱姆症的后遗症也开始慢慢消失。

这种自愈的变化,其实就是“心流”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任何一种痛苦,都会伴随着内耗的消散,得到化解。

那么,如何获得这种心流体验呢?3个方法分享给大家。

1. 不给自己设限。

著名演讲家力克・胡哲在《人生不设限》中写道:

“你我真的无法掌控所发生的事,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回应。”

即便生活不尽如人意,但日子还要向前看。

一个人的目光所及之处,便是未来抵达之地。

就像胡哲的经历一样,他天生四肢残疾,不同于正常人的躯体,这曾带给他无尽痛苦。

但不设限的精神,让他开始改变,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他读书演讲,学车旅游,成家立业,普通人能做到的,他都做到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可以阻止你变得更好,除非你自己放弃。

不给自己设限,才能感受到到达彼岸的喜悦。

2. 专注过程本身。

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

米哈里在《心流》一书中提出的“自成目标”,给出了答案:

目标是做你喜欢做的事情,而非做这件事情的报酬。

取得成功之所以重要,只因为它证明了我们努力过,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目标。

人生一世,每个人都在追求极致的幸福。

有人把功成名就当作快乐,也有人会对追逐梦想甘之如饴。

但比起前者的喜悦,后者努力时的全情投入更加难得。

在这喧嚣的世界,能让内心回归平静,把时间花在值得的事上面,又何尝不是一种“反内耗”的行为呢?

3. 行动与自省结合。

思想家王阳明说: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凡事不必做到尽善尽美,但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

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去做与能力相符的事,这比盲目努力更重要。

比如:当我们跟风做一件事失败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及时止损,而不是重蹈覆辙。

任何行动,若是不加以思考,往往很难获得单纯的快乐与内驱力。

只有向内探索,才能向外成长。

在满足状态下产生的心流,更能治好我们的精神内耗。

《奇葩说》辩手陈铭在谈及精神内耗时,说过这么一句话:

“精神内耗有两件事,一是负面情绪的占比,二是负面情绪的连锁反应。”

当生活中存在99%的负面信息时,把自己的关注点聚焦在那1%上面,我们便能在微小的优势中,获得内心满足。

内耗可以是阻力的山,也能成为助力的帆。

有人在焦虑中变得沮丧,那便是自伤;

有人在喧嚣中聚焦快乐,那就是自愈。

想要获得心流体验,从来都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我们在陷入内耗后,却还不自知。

拒绝内耗,把时间放在对的地方,内心才会更有序,生活才能更明朗。

愿你在琐碎的生活中寻得内心平静,在平凡的日子里,获得自得其乐的幸福。

作者:遇见小媛,一手执笔,写尽千山。公众号:小媛写意。

推荐阅读
  • 读后感系列作文

    读后感系列作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西峡县城区四小 五九班 王志嘉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随着这段话让我们走进了一场群雄的纷争,在这些群雄之中,令我最为喜的就是被称之为“...

    03-22

  • 蒋欣分享《甄嬛传》华妃番外读后感:时常想念那段时光

    蒋欣分享《甄嬛传》华妃番外读后感:时常想念那段时光

    综合报道3月18日,演员蒋欣称自己看了新出的《甄嬛传》华妃番外,写下一封给华妃的信:世兰,许久未曾与你这般“对话”,看过新的华妃番外,回忆起了和你相处的日子。记得...

    03-20

  • 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二写一篇读后感优秀范文4篇
  • 三步写出完美读后感的方法

    三步写出完美读后感的方法

    三步写出完美读后感。启问童年阅读工坊。三步教孩子写出完美的读后感。大家好,我是金子。这篇视频一定要看完,因为它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攻克读后感这座大山。孩子们要不要写...

    03-08

  •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是一部充满奇幻与现实交织、命运与传奇共生的巨著,读完令人久久沉浸在其魔幻而深邃的世界中。 马尔克斯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构建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

    03-02

  • 书海留痕:如何写出动人的小说读后感

    书海留痕:如何写出动人的小说读后感

    《书海留痕:如何写出动人的小说读后感》文/姜磊在阅读的广袤天地里,小说宛如一座神秘的花园,每一页都藏着不同的景致与故事。当我们合上一本心仪的小说,内心往往被种种...

    03-02

  • 不会写读后感的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不会写读后感的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一转眼,寒假过半,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孩子的寒假作业还有读后感没有写?读后感怎么写?有没有速成法呢?话不多说,我们先来看一篇读后感:首先,明确读后感的核心——感...

    02-27

  •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读后感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读后感

      【编者按】在科学探索的星空中,每一颗好奇的童心都是一颗闪耀的星辰。为激发青少年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科普创作与传播能力,本报与多所中小学联合建设“科技...

    02-27

  • 我爱写作

    我爱写作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里想必同学们都阅读了不少书籍吧老师有没有让你写读后感啊读后感到底怎么写呢以下是来自镇海区蛟川中心学校的吴周芬老师分享的读后感写作技巧希望能对同学...

    02-22

  • 两本书读后感的分享!

    两本书读后感的分享!

    这篇分享两本书读后感,本来是过年期间写的,但中心思想一直没提炼,所以搁浅了,这次改改发出来,大家可以当做随笔看看。首先说说《稻盛和夫如是说》这本书,据说是作者收...

    02-22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