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读了一篇《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随着作者的思路,一些记忆渐渐被唤醒并鲜活起来。
当年教外国文学的是一个个子略矮但丰腴的女人。谈吐之中,眉宇之间,好像她注定是教外国文学的。一个个记得住的记不住的外国人名随着她的形象分析深深印在脑海中。我想,我对外国文学的喜爱大概源于此吧。尤其《静静的顿河》,她叫“格里高利”的声音犹在耳畔。
那次为了完成她布置的关于这部小说的一篇小论文,我从图书馆竟然借到了一本纸页有些泛黄的原著,论文的内容已然忘得一干二净,但努力的痕迹留在心里。
想想那些年无论学古典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桌面上是图书馆借的线装书或竖排版的书,讲台前是鬓已星星但依然谈吐不俗的老教授,画面竟是那样和谐。
那时静静的小河流淌,倒映着垂柳与夕阳。
多年以后,小河奔涌向前,带着清流,裹挟着泥沙。一路向前,日月轮转,风景变换。入海,无声,丽日晴空。
水,始终是水,环境不同,风景各异。就像格里高利,走着不同的路,展示不同的人生,褒贬任人评,但能成全自己也收获感动的唯有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