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尚礼先生是甘肃省天水市文坛资深又多产的一位作家,其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多次获得文学大奖,已出版了散文集《泥土的声音》《泥土的味道》,文史集《铁堂峡》《天水民俗大全·卷二》等多部作品集。每部作品都是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故土的思念,是难以言喻的情感绽放。因此,我才对他的文字特别喜欢,甚至有些着迷。
李白曾言:“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把乡愁在作品创作中运用的特别出神入化。抱着对故乡的热爱,于是我向先生说了想拜读他新出版的散文集《泥土的味道》的心愿后。先生很快就赠送了我一本封面素雅,设计独特的作品集。望着这本深刻先生心血并飘着淡淡的墨香的散文集,心里的喜悦难以言表。不由吟出了刘禹锡的“旅情偏在夜,乡思岂惟秋″的诗来。
屈指算来,认识白尚礼先生已经有十几个春秋。仔细一想,我能走上文学道路,离不开他的扶持和推介。今年六七月份,他听说我打算出版散文集《泥土的馨香》,竭尽全力帮忙。当时他骑电瓶车上班途中出意外,脚严重受伤,刚刚做完手术。可他不顾自己的伤疼,忙着给我整理书稿,联系出版社。他对出版社经理说:“除了文字不是我写的外,全都是我的事”。看他拖着受伤的脚,为我出书的事而忙碌,我除了感激之外,更多的是对先生为人仗义的敬佩!
《泥土的味道》散文集是白先生多年心血的结晶,是一部饱含深情的力作。全书选收59篇文章,分《乡关回望》《且歌且行》《笔走关陇》《南山夜弹》《他山之石》五辑,近20万字。每一小辑都互相贯通,前后呼应。给人一种“寂寞兼程星月小,一路行吟,一路翻诗稿″的冲动感。大家都知道文学是一种寂寞的坚守,身处繁华闹市中的白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怀着对故土乡亲的热爱,用朴实真挚的情感,为我们普写出了一曲深情的乡土恋曲。让我们在思乡已久中又回到故土的那种兴奋跃然纸上。
白先生在《泥土的味道》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一辈子有着对故乡的留恋,对泥土的眷恋,离开了熟悉的土地,就会永远找问不到根,找不到以前的那种记忆和感动,于是便只剩下回忆在心中。其实,自己知道,一个始终钟爱泥土,离不开泥土,骨子里沾满泥土颗粒的人,只有穷其一生,把自己与泥土糅合在一起,才会感知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故乡不管是贫瘠还是富饶,它永远是游子心中最美好的地方。在《柿子熟了》中,作者借景抒情,充满诗情画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故土乡亲的热爱。“渭河川道的柿子熟了,沿着贾家河公路放眼望去,一个个黄澄澄红艳艳的缀满枝头,似无数个火红的小太阳挂满天空,映照在整个弯弯绕绕的川道,又似夜空中无数颗明亮的星星,眨着顽皮可爱的大眼睛,闪烁在美丽深邃的苍穹”。
对远离故乡的游子来说,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和儿时玩伴在一起的温馨场面。在《远去的乡亲》中,“时常想起年少的时光,仿佛一切记忆还停留在昨天,停留在忙着做农活,干农事,和要好的伙伴疯了似的,穿行在田间里头,沟壑树林,掏鸟窝,烧洋芋,掰玉米,摘野果,拾地软,剜猪草”。
在《一个人的村庄》中,“乡村的炊烟”、“乡村的样子”、“乡村的夜晚”、“乡村的雪”、“乡村的玉米”等,一幅幅活脱脱的生活场景,拨动着读者最敏感的思乡的神经,激发出内心的共鸣和绵延的乡愁。“如果你是在农村长大的,实实在在和大人们一起下过地,吃过苦,流过汗。三伏天气,为了虎口夺食,帮家里人拉过车,背过面,碾过场。”在乡村生活中,这样的场面,不仅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也是同龄人实实在在的生活。
在《雪花恋》中,“人到中年,时间就感到过得飞快。季节的轮回,让人猝不及防又虚度了一岁,于是,无形中便怀念起匆匆流逝的时光和岁月,匆匆过去的一些事和人”。《春暖花开》《开往春天的绿皮火车》《槐花飘香》《一轮明月心如水》等,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故乡美丽的风景,品尝到了故乡清香的味道,一股泥土特有的气息迎面扑来。
正如天水师范学院教授王元中老师在序言中说:“尚礼是一个老实人,是一个认真的人,所以无论写人忆事、描物绘景,还是说理论、观书品剧,自然也都是老实地去看,认真的去写的。”而我眼里的白先生,性格沉稳,为人热情,做事认真负责,让人敬佩!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读白先生的散文集,之所以能引起我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我想,这也和我的经历有关。我从小也在天水农村长大,熟稔于心这里的风土人情,山川风物。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是的,白先生的文章,语言优美流畅,文字温情有高度,感情真诚接地气,是难得的乡土文学精品佳作。通过景物的描写把内心感受呈现给大家,让人一下子就把对乡土的爱恋和对泥土的味道有了更深刻的眷恋。看着家乡的变化,感受着时代的进步,体会着亲情的温暖,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把这种美好置于字里行间。自然便涂上了抹鲜亮的色彩。让人对故乡充满了诗情画意。
最后,真诚祝愿白先生为我们写出更多触景生情的好作品,让我们不定期的让心情随着文字同步,找个回家的理由……
作者:邓书俊,甘肃天水人,甘肃省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泥土的馨香》。
编发:@读书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