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和个人的种种不幸中,我却看到了生活的种种幸福。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乐是生活的味道。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神气地走进饭店,坐下来拍着桌子大声说:“来盘炒猪肝,再来二两黄酒!”他想了想,又说:“黄酒帮我温一温!”
这个片段已经在我脑海中回响了一个星期。
大概半个月前,我在书架上看到了一册非常厚的书,上面写着“余华文集”。那是二十多年前妈妈还是学生时买的书,妈妈说那时穷只能买几本书印在一起的文集。书页泛黄,封面也早已掉色,字面的字密密麻麻,属实节约。我知道正处于面临生地会考的关键时期,但实在还是忍不住看完了《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遭遇很多不幸,家庭中的许多危难时刻都是他靠卖血撑了下来。卖血是许三观迫不得已时的救命稻草,帮他渡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总体来说许三观不算太悲惨,他不是很贫穷的人,有正经稳定的工作,也有幸福和谐的家庭。我觉得许三观至少比余华写的《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幸运太多了,好歹全家都健在。有家就还有希望,有温暖,有盼头。日子有盼头才过得去,有想守护的人才熬得下所有苦难。
书中极致的人物塑造让我不知如何赞扬,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把我拉入情节,为书中人感动、担忧、紧张、悲伤。我非常非常喜欢许三观这个人物,他口是心非,爱听道理,有时可能暴躁激愤,还有点儿好色,但他透露出的率真、淳朴、善良、可爱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不聪明,但负责任;他不富裕,但很慷慨,他不严谨,但承认错误。我认识的许三观,在文革时期去给被抓左的妻子送饭时把肉藏在米饭下面,在知道儿子不是亲生的后大发雷霆却还是带儿子去吃面条,为给儿子治病一路卖血到上海时向每个帮助他的人不断鞠躬……
故事之外是社会变迁的展现。许三观的一生经历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脚步,全民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从普通农民的视角看到这些历史事件的变更,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
许三观生活的那个小村里,总传着奇奇怪怪的流言蜚语,村口有嗑瓜子的女人,树下有乘凉的老头,街上有奔跑的儿童,田里有稻子,有各种各样的菜和瓜。从坐在田边啃瓜的小少年成为历经苍桑却憨厚不改的花甲老人,许三观见证了很多生命的离去,也更加爱他的家人。那个小村里的人们聊的不过是家长里短,八卦奇闻,无知与迷信中却又带着单纯和悠闲。胜利饭店是许三观卖完血便要去吃炒猪肝的地方,黄昏时分的晚风总还是会吹动这家店的招牌。
许三观走进了我的生活里,我在吃炒猪肝时想起他,啃蜜瓜时想起他,路过饭店时想起他,每个黄昏时分晚风吹过时想起他。想起他呆呆的傻笑,想起他拍着桌子点菜假装常来饭店。
跑堂听了许三观的话笑起来说:“我活到四十三岁了,没见过大热天要温黄酒的。”许三观知道自己丢了人,也跟着嘻嘻笑了起来。
(作者段依飞 系李达中学2011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