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读后感10篇

发布者:清风先生 2021-12-17 05:20 来自: 文章吧

《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是一本由(美)乔治·索罗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读后感(一):很好推荐

这本书还不错,呵呵推荐一下。
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读后感(二):身为世界的一部分故而无法看清世界。

如果仅仅是想学习投资方法和理念的话,看前面两章和最后的框架原型就行了。
如果要了解索罗斯这个人多一点,那就全书看完。
摘录了几句话:
彻底易犯错性:我们能够对现实有一定的领悟,但是我们了解得越多,等待我们理解的事物也越多,面对这个移动的靶位,我们将知识过度延伸到一些不太适用的领域,我们获得的知识也将因此不堪重负,即便是对现实正确的解释也注定会产生曲解(类似彼得原理)。
如果成功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唯一标准,那么,社会可能会陷入由自我强化走向自我毁灭的繁荣——萧条过程(这个过程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有更为详细的说明和实验)。
成功中孕育着成功,但当成功无法继续带来成功时,这种联系就有可能产生反作用,所以说,不加批评地追求成功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不稳定的。
人们不仅要考虑事物现在的状态,还必须考虑事物过去和将来的状态,所以我们不能只考虑目前的情况,还应着眼于事物的无限发展可能。
批判性思维模式:除非能够证明它是不可能的,否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读后感(三):【蜡翼·笔记】感觉良好的人和社会,不愿意接受半点坏消息

3p 作为事件的存在者和参与者。我们不完全的理解或易犯错的特性也成为了现实的一部分。我们对全世界的看法和真实的世界永远不相一致,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这世界的一部分。 4p 思维与现实并非非此即彼独立的实体,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表述和事实之间并不是单向的符合,而是双向的符应关系。 7p 认知功能旨在提高我们的理解,而参与功能则意在影响世界。两种功能从未彼此独立运行过,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这就是“反身性”,这也表示:参与者的观点和真实情况间缺乏对应性,从而给他的世界观与面对的现实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和不可预测性。这样会导致更加普遍的“远离均衡状态”。 8p 理性上理想的情境,不可企及。虽然我们无法达到完美的认知,但知道的越多,我们的境况就越好。 9p 国家追求利益但却毫无原则;个人追求利益但受到道德约束。 11p 古典经济理论以理性行为的假设为基础,其出发点是假设完美的认知是真实存在的。之所以做这样的假设,原因是如果不把现实的主客观方面区分开来,并且把它们当作彼此独立的事物,就很难展开任何探讨现实的活动。只不过这样假设天生存在局限性,以至于更难以知道如何应对自己易犯错的特性。 11p 将自相关性表述归为没有意义,或许维护了事实和表述的简单分界,但却阻碍了人们思考与其相关的问题。 13p 倾向于参与能够自主取得进展的项目,而放弃那些需要过多推力的项目。 18p 在目前,独立的司法体系、高效的政府和愿意对政府负责的公民社会是构成开放社会的必要条件。但是无论如何,一个开放社会应由身处其中的人们不断地赋予它新的定义,否则开放社会也会沦落为一成不变,甚至说专制统治。开放社会的力量在于,它把易犯错性和反身性的概念联系在了一起玩,从而避免了陷入教条式意识形态的陷阱,并且形成了前后一致的世界观。但开放社会也同样具有软弱性,因为它忽略了权力关系对塑造事件的重要作用。 22p 真理不是不言而喻的,而是可以被操纵的。因此,为了坚持追求真理,我们必须认识到错误的隐喻,以及其他误解可能导致的出乎意料的不良后果。 25p 启蒙运动将理性视为独立于现实之外的事物。不过,虽然我们可以声称理性是独立于躯体外地区,能够获得完美认知的智慧的一部分,但这不过是歪曲现实的托词罢了。 28p 偏见的集合就是“文化”,而所有的文化都是以创造性谬误为基础。它们之所以有创造性,是因为我这种谬误不仅能够蓬勃发展,还能赶在缺点被发现之前创造出积极的成就。它们之所以是错误的,愿意在于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天生就是不完全的。 34p 卡尔·波普:科学定律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 36p 易犯错性:我们能够对现实有一定的领悟,但是我们了解的越多,等待我们理解的事物也越多。面对这个移动的靶位,我们将知识过度延伸的一些不太适用的领域,我们获得的知识也将因此不堪重负。即使是对现实正确的解释也注定会产生曲解。因过度使用而不再有效。 36p 乔治·莱考夫:语言往往依靠隐喻来表达,而非严密的逻辑。 38p 框架注定是扭曲的、不完整的,因此框架总是需要不断纠正的。 39p 我对生活态度积极乐观,是因为我总能使现实生活变的更加美好。 40p 谨慎即大勇,说真话不仅会伤害自己,还有可能伤及无辜。因此执意在政治问题上发表自己的观点需要三个条件:不靠政府过活;不和政府有业务往来;能承受别人对我的批评。 41p 死亡的想法是对意识的否认,而真正的死亡并非生命的否定,相反,死亡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47p 由于我们易犯错的特性,任何定义都可能是歪曲的或者不完整的,更何况人们可能就该词的意义争论不休。 48p 变化会导致不确定性,处理不确定性的方法有两种:接受或否定。前者带来了批判性思维,后者则导致教条式思维。但尽管批判能够提高人们理解现实的能力,却不能满足人们对确定性的需求。因而批判在自然科学中的运作最成功,在其他领域则不尽如人意。当然,教条模式给人带来的虚幻的确定感,事实上只是对现实的歪曲。 52p 无论集体利益的理论定义是什么,现实中它通常反应的是统治阶级的优先权。这些统治阶级把自己眼中的集体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严格控制人民的言论和思想,并进行压迫。 62p 静止不变并非均衡状态的表现,相反,它是非均衡状态的一种形式。静止不变的特征在于,普遍观点与现实情况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同时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反身性的互动关系。因此,静止不变也有可能经历从自我强化到自我挫败的过程。 63p 科学不能被轻易征服,但科学家是能够被驯服的。 64p 如果某种制度只有在缺乏替代方案的情况下才能继续存在,改革不仅能带来各种各样的替代制度,还能为它们争取到合法地位。 66p 开放社会不是封闭社会的互补,而是各种极端主义产生的封闭社会的“中间地带”。教条式的意识形态、极权政权、社会的瓦解以及国家的失败,这些因素都会对开放社会构成了威胁。因此,封闭社会的崩溃不一定会带来开放社会,而可能会进入崩溃—瓦解的持续循环过程,循环过后还可能出现复辟或渐趋稳定的状态。但反过来,“古老、稳固、强大”的开放社会也会构成新的开放社会的敌人。 78p 一旦职业化被商业化,变成唯利是图的行业,职业圈子内外的人就会越加缺乏对职业价值观的尊重,所谓职业标准也将危在旦夕。 87p 我们能够辨别不同的意识形态,但它们的总和并不代表对现实全面的理解。 91p 开放社会的威胁包括领导阶层的拥护者,体现在其对真相和是否被骗漠不关心。 92p 对成功不加批判地、无休无止的追求是社会动荡的基础,当社会对成功的崇拜已经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时,旨在防止欺骗、撒谎等不正当行为的防卫措施也会因此失去效力。真相无从谈起,人们只能接受被骗。 93p 开放社会是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如果现实是独立存在的且不受人类影响的话,人类一定会把追求真理作为第一要务,并且不再自欺欺人或欺骗他人。但总会有人认为现实与人类存在联系,于是操纵真理更符合他们的口味。事实上,我们也确实能够操纵真理,但结果与预期的符合程度却取决于我们的理解与现实是否相符(实事求是)。不顾真理而追求成功,只能让社会优越感爆棚,无法直面残酷现实。 97p 框架不适于解决和权力有关的问题。成熟的政治纲领只存在于人人渴望自由的封闭社会当中。 97p 如果各党派对“事实至关重要”这个问题达成共识,那么党派之间的竞争就会沦落为对事实无耻地操纵。 98p 尊重真理不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是一个价值观问题。如果各党派对“事实至关重要”这个问题达成共识,那么党派之间的竞争就会沦为对现实无耻的操纵。 98p 观众希望获得乐趣,而非新闻资讯,这正是媒体竭尽全力满足的市场。 104p 消费主义:企业不迎合市场需求,而是迎合人们欲望—一边支配,一边刺激这种欲望,还采用更加复杂的方法对市场及消费动机进行研究。而研究对象—消费者,则无法独善其身,因为他们必然会对刺激作出反应。 107p 当恐怖主义(terrorism)变成了恐怖(terror),反恐战争所涵盖的含义就更加广泛而模糊不清了,对公民自由造成威胁。 112p 死亡的可能性抹杀了人们所有美好的感觉,自我感觉良好的社会无法接受死亡,这是他们最脆弱的地方。实际上,对死亡的否认加剧了对死亡的恐惧。唤起心中非理性的自我保护本能,作出违背自身原则的恶事。综上,正如罗斯福所说:我们唯一需要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 129p 国际关系主要是法律关系而非权力关系,国际法不应该向军事力量低头。虽然没有一种世界秩序能够阻止战争的爆发,但认为武力至上则是绝对错误的。靠政府手段建立起来的帝国,当其建立的制度(无论民主还是独裁)崩溃后,整个帝国也随之土崩瓦解。 130p 权力是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因此,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并热衷于滥用权力,那么一定有其他方法可以削弱这种权力。恐怖主义正如石头砸碎剪刀那样,对军事霸权作出了有力的回应。 133p 如果我们想前进,就必须勇敢面对失意的现实。感觉良好的人和社会都不愿接受半点坏消息,因此只有政府作出改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的自己的态度和政策进行反思。 141p 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是满足共同利益的最好方式,优胜劣汰。但是,即使市场畅通无阻,没有失灵,能够确保资源在互相冲突的个人需求或者(由消费主义导致的)私欲中的有效分配。人们依然有共同需求:维护和平秩序、保护环境以及保持市场本身的机制。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无法满足这些需求的。 143p 控制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起建设性作用,也能造成毁灭影响。正是如此,纠正误解才会显得如此重要。 145p 以虚假的借口以及对现实的误解为基础的努力,最后可能会产生反效果。 146p 由外向内引入民主是件棘手的事情,因为民主毕竟属于内部事务。而当前的世界秩序是建立在国家主权的基础上的,因而各国有权抵制外部的干涉。因此我们应当更多地从建设性方面入手,而非干涉干预,建设性参与不但不违反主权原则,停止援助也不违反主权原则。 147p 公民社会擅长批判和监管,但前提是必须有监管和负责的对象。 153p 捐赠者的利益总是优先于受赠者的利益,所以基金会总希望获得政府的担保,而政府则更倾向于考虑它们的国家国民利益,而非它们应该援助的人民的利益。 153p 原教旨主义者的根本错误,在于其渴望获得确定性以及完美的解决办法。如果一种制度行不通,他们便把希望寄托在与之对立的制度上。市场偏向于原教旨主义,推广“全球化”,而忽视“本地化”的现实与“其他化”的可能。 154p 由于害怕承认失败,官僚政府经常逃避风险,所以也很难获得更加丰富的回报。 156p 一个民主的政府需要选民的支持,而非美军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没有法治作为前提而举行自由选举的话,会让教育程度不高且国家珍稀资源面临危机的国家产生动荡局面;资源富饶的国家发展速度也会低于独裁国家。 200p 危机对人类文明的危害程度取决于人类应对危机的方式。 210p 变化是抽象的概念,它总是和不断变化的物质或者易受变化影响的物质联系在一起。 217p 在没有变化的社会中,出发点总是社会整体而不是组成社会的个人。虽然社会成员的存在由社会全权决定,但是他们无权决定社会的本质,因为传统以及代替他们做了决定。实际上,个人在传统社会中根本不存在,所以也就谈不上个人与整体的利益冲突。 218p 由于传统思维是以静止的眼光看待事物,不会运用任何抽象观念,因此在传统思维看来,每一种关系都是具体且特有的。传统思维认为这个世界分工是就像人体器官一样是绝对固定的,是“有机社会”—整体而统一。 221p 同样是不变社会,封闭社会和传统社会的区别是,前者采用自然的传统思维模式,而后者采用人为的教条思维模式。但它们同样都试图消灭或整合相互冲突的信仰,缺乏让人们保留包罗万象的完整性,从而对批判性思维模式乃至于开放社会构成威胁。 221p 世界是变化的,目前发生的一切并不是对过往的简单重复,因此人们前进的路线不再受到传统的限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无限可能性。使我们不得不借助抽象思维去面对世界,由于反身性的原因,思维和现实不会有明确的界限,相反由于抽象思维能够产生多种多样的理解,大千世界因此更加变化无穷。 223p 抽象概念的运用经常会导致复杂问题的产生,而批判性思维则倾向于忽略这些问题。批判的这种弱点如果得不到重视,就会让抽象概念越发难以理解,也会在现实中产生更大混乱。当人们对批判的有效性不再满意时,就会难以忍受批判过程的痛苦难熬,继而退化到传统思维甚至教条思维的模式中。 224p 批判性思维模式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普遍状态。这是一种百家争鸣的情形,支持者们千方百计为自己信仰的观念争取别人的支持。传统思维模式是智利垄断,批判思维模式则是智力竞争。 228p 反身性为社会科学的批判带来了一些困难,但在自然科学中则不存在,则是因为社会科学无法回避反身性。因此在决定政治纲领的时候,仅采取批判的态度毫无用处。在社会层面上,批判的态度必须同价值观念及信仰结合,之后才能进入批判性检验的过程。对自身利益坚定不移的追求可能比对共同利益的尝试性追求更有影响力。 230p 民主制度无法依靠法令来强制实现。民主只有在有效时,才能作为人们的理想,而理想的民主只有得到普遍认可时,才会有效。这样的联系在循环往复的反身性中不断演变进化,在此期间民主制度的成就和作为理想的民主也在彼此强化。 230p 在民主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众说纷纭的观点不会产生民主,不同阵营如果采取相反意见,只会造成内战。人们必须意识到:通过宪法的途径达成决策,远比见证自己的观点占据上风来得重要。 230p 民主制度要正常运转必须符合两点:一是必须制定对立观念的判断标准;二是人们必须有遵循标准的普遍意愿。前者意味着任何决策必须获得宪法所规定的绝大多数票赞成;后者意味着人们必须把自己对民主的信仰做起一种生活方式。 230p 民主和科学惊人地相似,科学方法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相互依存。而科学是依靠发现来打破恶性循环的过程—科学发现胜于雄辩。破除“天圆地方”的不是分析实验,而是发现新大陆。民主制度也是如此,要破除恶性循环,民主制度就必须取得积极的成果:不断发展的经济、智力和精神刺激,以及比其他形式政府更能满足公民期望的政治制度。 231p 民主是否取得进展的关键在于参与者的积极贡献,而这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即使民主的理想获得了普遍的认可,民主制度的实现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实现与否,只能依靠参与者的创造能力。 233p 完全竞争是静态均衡状态,建立在个体的完全的流动与认知等基础之上,在现实中极少存在。而理想的开放社会所期望的,则是一种动态非均衡的状态。是用有效流动性取代不切实际的完全流动性,用批判思维代替完备知识,从而产生不断变换的“有效竞争”,而非固定机会和价值的“完全竞争”。 238p 有效竞争虽然不会产生均衡,但是能通过减少个人对现有关系的依赖,实现个人自由最大化。自由不是理想,是现实,是在个人关系、意见和理念、生产过程和资料、社会和经济组织等方面,有唾手可得的、比现实状况稍差的替代方案的权利,而去这一切关系只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决定,而非价值观与个人/社会关系;而把自由当作理想的人,更容易失望。 240p 传统和契约的关系之间的差异与抽象和具体思维之间的差异是一致的。传统关系只适用于直接相关的个人,但合约的条件则具有普适性。所以,法典能让有机社会一成不变的面貌无以为继。而编纂法律、草拟合约与记录传统的需求,也能对传统构成威胁。 241p 开放社会无保证机会平等,也不会没有阶级。但因为有效流动性的存在,上面谈到的那些问题就根本不是问题。马克思所说的阶级意识适用于封闭社会,与开放社会无关。然而,开放社会会造成个人关系的没落,每个人的目的也更缺乏(只能凭借自己,而非加入团体或献身理想,从而更容易感到孤独、自卑、罪恶以及无用)。这也让对自由不堪重负的人们,接受教条、宗教,回归到不变社会中。 243p 当作为缓解因素的社会制度被导向合理结论的时候,其会变得荒谬可笑,不管是摩尔的乌托邦、笛福的理想国度、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还是奥威尔的1984,都是如此。因此,在开放社会称为实施之后,可能并没有身在传统社会和封闭社会的人们相信的那般完美。 244p 价值观和其他事物一样,只是选择的问题而已。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人们自我反省的结果;更有可能是冲突的决定,或是以家庭背景、意见、广告或其他外界影响为基础的决定。当价值观可以改变的时候,其变动注定会成为重要的商业活动。个人必须在强大的外力影响下选择自己的价值观。 245p 社会不能建立在愉快的原则之上。生命包括痛苦、冒险、危险以及死亡的可能。如果愉悦是唯一的标准。资本就不能累积,许多构成社会的组织和机构就无法生存,构成文明的许多发现、艺术和科技创造也将无从达成。 254p 教条超越了人类权威,无法复制传统吸引人的特质。因此教条只能是扭曲、僵化和高压的。教条虽然也能消除批判中的不确定因素,但也因此付出了代价,一旦人们发现替代选择的存在,无论好坏,其心灵都会感到无法忍受。

《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读后感(四):无知和傲慢的人渣等着!等我有钱了也写一本书来骂你们!

一开头说“我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观点,他们在我人生中发挥着主刀作用”。然后这老头儿依靠“哲学”赚了大把的钱,顺带搞垮了几个国家,呵呵~人生有不同的方式:内圣的修为,找个上清水秀的地方待着修行,所谓“臻于至善”,有心情就写写书“藏诸名山”,顺便教导下后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世俗的修炼,在波谲云诡的战场、商场中斗争,用尽手段达到某个目的,然后昭告世人精神流传,当然不顺的话会身首异处家破人亡。第二种是为禅宗修的“世间法”;显然,索罗斯是后者,他不稀罕做传诸后世的学问家,而是成为富豪、狙击手、慈善家、政治活动的赞助人等角色。挣一大把钱最后捐给自己的基金会,自己家人掌管,职业投资人管理,世世代代了,避税还不操心,顺道装B拯救个世界,or,颠覆个国家。
我居然还在安静地看书;也许真是个生性凉薄的人。接到电话祖父刚刚落气去世了,我订了好明晚回家吊唁的机票之后并无特别的悲伤。虽然我认同《最好的告别》作者及书中的观点,但似乎人之常情应该涌起来些许的悲伤吧?没有。去年我在北京时伯父去世,当时我写到:“情感是一种奢侈品,我这样身无分文的北漂,是连悲伤的资格都不具有的;我静静地穿上工作装、早餐、挤地铁到公司,强大的理性力量把这件事情压制了下去。之后一直瞎忙,下午午睡时精神放松,忽然有一些伤感,但也如同平日里的工作劳累一样而已;一直到下班之后,整个城市灯光璀璨,我这样渺小的人物,拖着瘦弱的行囊来到大城市,活在别人以为的光鲜里,活在别人庆祝时燃放的烟火里,我就想起了伯父已经在十六个小时之前去世的事实,忽然鼻子一酸,忍不住垂下泪来。”但此时的心情与彼时又不尽相同。那时许是个人际遇不顺,内心愁闷,故而会悲伤;现在个人状况也没改善多少,当更多来自内心却极认可“有生皆苦”,对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已经习惯多了。琢磨多了佛,真把自己绕进去了,诶;以后要少读书了。
反身性概念:类似于人与人之间博弈而成的布朗运动。在金融的很多规律的描述中,甚至可以悟到很虚的“道”。如反身性的最佳应对是“不从众、不逆众”。均衡态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基础之上;作者认为理性是不可企及的,是理想的情景。索罗斯引用维特根斯坦和罗素来说明“完美的认知并不存在”,无法确定均衡点。所以作者认为资本市场具有“反身性”和“易犯错“的哲学基础存在。
波普尔的哲学对索罗斯的影响。开放社会既强有力又脆弱;表现在金融市场上,索罗斯列举了早期case:通过并购来获得增长存在极限,一旦放缓,将是滑坡式的衰败。反身性证明了不定时出现的繁荣-萧条周期印证均衡理论是错误的。同样,从认知科学来讲,首先人们无法得到准确的认知,其次,还容易发生”创造性谬误“。作者提到了他父亲的经历,“欲速反而不达”,造成了人生观的大逆转;这些经历证明了“观念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开放社会的特点、影响即两面性。索罗斯在金融里头赚了3亿美金之后,就开始盘算“改造”封闭社会使之成为开放社会。这厮个人不认同“封闭”的苏联,然后在其解体过程中出了力,还倍感荣耀,大肆宣扬“开放的苏联”是如何如何,甚至还要写一本书来记录《开放的苏联》。如果大大方方承认是私仇便也罢了,偏偏站在造物主的高度,认为“老子理念绝对正确”,这种自以为是我也是醉了。苏联的解体对西方国家的口味,但俄罗斯人民包括独联体其他国家,却承受了极大的伤痛。虽然这阵痛是其咎由自取,但我不会因赞颂这所谓的“开放”。我倾向的形式是“威权主义”作为过渡的转换,其实就是邓小平指导的历史。
美国的乱象章节中,索罗斯像个老愤青,对美国尤其是小布什上台之后的反恐、对内恐怖主义以及外交政策等发了一通牢骚;其核心仍然是:美国已经不符合他心目中的“开放社会”啦。他甚至还设立基金干扰过小布什的选举,可惜那低能儿还是“卫冕”成功了。还提到世界格局的变化,不过没什么兴趣。
总之本书没教人怎么赚钱;就唠唠叨叨如何构建“开放社会”了。幸而二十多年前天安门那些热血沸腾的大学生没成功。抛开狗屁主义不谈,我还是喜欢一个有工作、安定团结的社会的;成为现在的俄罗斯或印度是我不愿意看到和想象的。

《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读后感(五):“黑暗骑士”索罗斯~读完本书更喜欢索罗斯这个人了~

本书前两章介绍的方法论是索罗斯从他的老师卡尔·波普尔那里继承和发展出来的,年老的他介绍自己的思想比年轻时更清晰了。不过没有读过他的老师波普尔和哈耶克的著作的读者可能觉得他说话很绕,其实他比他的两位老师要简洁多了。
对他的投资方法感兴趣的读者可能只需要看前两章,但真正提高了我对他的评价的是他讲述自己的基金会的目标和工作方式的后面几章。
他说自己是幸运的,这是事实,也是一种谦虚,因为其他像他这么“幸运”、拥有类似能力的人并没有肩负起与他一样大的责任。他用自己的能力、精力、金钱和其他资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帮助各国建设开放社会。
对历史的实际参与使他与其他在死后捐出财产做贡献的人相比显得更加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而比起那些连死后都不打算把自己聚敛的财富用来造福他人的人,索罗斯更是好上几万倍。
他不只是把钱扔给基金会就完事儿了,而是真正地参与到基金会的工作中。我觉得跟他做的事类似的还有盖茨夫妇和他们的基金会。
我想起一个笑话。
一头猪对一头牛说:你我最后都被人扒皮吃肉,全部都贡献给了人类,可人类为什么鄙视我却不鄙视你呢?
牛对猪说:大概是因为,你只在死后做贡献,而我在生前就已经开始做贡献了吧。
我心中的索罗斯就是这样一头耕耘不息的牛。
赚钱的技巧虽然了不起,但奉献精神、将理想付诸实践的毅力更加值得钦佩。
我们会因为一个人富有而佩服他吗?或许有人会。但我佩服的是他用钱的方式。想到他的所作所为可能被很多人敌视,又想到他身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富翁和哲学家对理想的实践,我觉得说他是黑暗骑士也不算过分吧……
不过最好读该书之前还是了解一下波普/波普尔,没有相应的知识准备可能读不出什么名堂来吧。

《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读后感(六):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索罗斯的情怀

计划今年要读完50本书,首当其冲就是把一摞去年看了个开头没看完的书都给一一了结了。上个周末抽空读的就是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的<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光听作者的名字和书名,就非常吸引人,不过实际读下来倒是觉得不太好读。一方面除了小时候听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外,其实对索罗斯毫无概念。而这本书与其是和他的标题一样对当今时代的批判,更多的反而是在宣传索罗斯本人信奉的世界哲学。
读全书的第一个意外是,索罗斯居然是波普的学生,所以充斥全书的“开放社会”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事实上,全书后半部分的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在论证和描述他理想中认为的开放社会和有机社会。第二个意外是,原来索罗斯投了那么多钱给到各个国家的基金会,在做我国称之为“政治改革”的工作。直接就是把自己赚来的钱用来改造世界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并且索罗斯在书中对这个的成果看起来还是满意的。第三个算不上意外,就是全书花了很多的篇幅在批评小布什政府,特别是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的“新保守主义”理念,以及“反恐战争”的概念,然后花了很多篇幅写美国应该朝何处走。
对于美国的经济走向,这本书也成功预测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所以他老人家能挣到那么多钱不是没有道理。然后其中不少篇幅,也对“市场原教旨主义”做了批判,他认为市场本身永远是不会处于动态的,而不是能像真正的经济学教科书上说的“看不见的手”能够做到最佳配置,事实上,真做到最佳配置的时候,大家也就没有利润了。这个批判非常合我的胃口,特别是我国经济学家特别喜欢走极端,大概是市场管制太多压抑的。但是就像桑德尔在<公正>中提出的很多问题一样,本身这个世界的很多问题,不是靠经济学能够解释或者解决的。但是经济学家们始终有着对于把社会问题当成存在终极真理的自然法则的问题上靠的天性,就好像码农们总想找到“PHP是最好的语言”的冲动一样,要是你真全信了他们就糟糕了。当然,还有一种党员干部爱走的极端就是“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但是你让他们少拿一半工资他们一定也是不愿意的。所以“市场原教旨主义”是行不通的,同样的寄望于圣人或者“三代之治”也是没有可能的。那么对于这些问题,索罗斯开出的药方就是“开放社会”,提供更多的替代自由,让社会有更多更大的流动性。但是这里的悖论就在于,索罗斯自己也认为——“当英雄主义的光环褪去,以共同理想为基础的团结精神也便烟消云散。只留下形同散沙的个人,追逐各自眼中的利益。自身利益可能符合公共利益,也可能不符合,这便是自由在开放社会中的表现,而这可能会让那些为之奋斗终生的人大失所望”。所以,这个“开放社会”能否得到长期生存下去,也许也是有些悲观的。
说实话,这本书读的时候也有些草草了事,不过读完之后,还是勾起了一些重读哲学著作的欲望。想来,过几年,这本书还是要重读一遍的。

《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读后感(八):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

1,索罗斯从前是金融家,现在更像一个改革者。这本书其实是政论随笔,索罗斯大概是一个没有爱国主义的人,对他这样的人来说,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大概都是很无聊的东西。他生在匈牙利,现在在美国。按理说他应该会比较关心东欧的犹太人,但是他的基金会也在非洲拉美亚洲活动。他骨子里还是欧洲派,开放社会是他的政治理想,与联合国相比,欧盟看起来更接近他的理想。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阴谋论角度出发,再结合《货币战争》,或许开放社会对索罗斯这样的国际金融家来说有利?
2,这种意识形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声称自己掌握了现实唯一正确的理解,并要求人们对自己献上绝对的忠诚。但是人类根本无法获得真理,因此这些意识形态只有通过武力或其他强迫手段才能被强加与社会。波普提出了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其出发点在于,任何有关根本真理的论调都是无效的,因此所有团体都不允许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其他人。他把这样的社会组织形式称为开放社会。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相信绝对真理的人更容易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对比不相信绝对真理的人,前者更有战斗力。民主制度下,有政党派别的人去投票对比没有政党派别的人更有优势。

《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读后感(九):这个时代有点难


波普的弟子索罗斯称自己1)形成了对世界的整体运行的理论框架 2)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和行为哲学 3)赚了很多钱;很多人能够做到这三条其中的一条到两条,但是很少人完成了这三件事。索罗斯很自豪地指出了这一点。
波普率先明确指出了科学的可证伪但不可证实的属性,即一个科学理论可以用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我们能做的是就是去发明一个更好的理论去吻合发现的事实。也因为同样出发点,真理是无法企及的,即便某个科学理论碰巧就是真理,我们也无法证明它。我们只能不断地去试图寻找反例去推翻它。
索罗斯在此基础之上做了两个主要的社会科学/哲学发现
1、 人的易错性
由于人的知识和事实认知的有限,我们几乎总是在犯错。就好像“天鹅是白的”这种命题,在见到第一次黑天鹅之前,每见到一次白色的天鹅,人们会更加自信,然而突然有一天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彻底摧毁了之前长期积累的知识和信念。我们能做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做好充分准备不断去发现错误和改进设想。
2、 反身性
由于自然科学在牛顿等人的大力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因此人们习惯于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见解引入到社会科学之中,但这个看法是错误的,这个错误甚至波普也犯了。举例来说,自然科学观察的事实是明确的,例如某个陈述:“下雨了”。如果这时候确实在下雨,那么这个命题是真。而且观察者和外部世界是独立的、无关的。 但如果另一个陈述“你是我的敌人”,这个陈述把观察者/陈述者和被观察的世界(对象)直接关连起来。对方可能是因为这句话而变成了真正的敌人,在此,已经无法轻易区分外部世界的事实和内心的想法。这种情形被索罗斯称为反身性。
基于这两个发现,进一步联想,就会发现,人的理性实际上是处在非常困难的基础上。大多数即便非常谨慎的看法、想法和行为要么是非常可能是错的,或者就是外部事实和内心的反馈的互相影响而很难有理性的结果。在这个基础上,索罗斯并不支持波普的二元论/多元论的思维体系,并且把这个思考基础应用到经济/金融体系,反对主流的经济理论关于经济的均衡的假设,反对从繁荣到危机再重新繁荣的周期性均衡理论;反而不均衡的状态才是常态,通过建立更加详尽和大胆的假设,索罗斯利用对冲基金作为载体,对其假设进行检验,并且赚到了大笔的财富。
波普对索罗斯的另外一个影响是开放社会的设想。相对静态的,产生固定的统治阶级的社会被认为是封闭社会;而由公民积极参与的,以不断自我改正错误的社会是开放社会的核心想法。索罗斯将财富的很大一部分在全球各地建立基金会去试图推动开放社会的形成,消除一党制等专制制度的存在。但在推动这一个伟大使命的过程中,索罗斯痛苦地发现,美国这个民主社会,也是一个具有开放社会特征的组织方式竟然逐步可能成为了世界发展的阻力。尤其以乔治W布什总统为首的政府其本质在试图获取更多权力,建立起一个接近于封闭社会的规则。同时布什政府充分利用了人们不理性的部分,迎合人们的直观感觉,设立了反恐战争这一非常危及开放社会发展的概念。索罗斯积极投入了反对布什连任的行动,但最后布什连任竞选竟然大幅度胜出。这迫使索罗斯再次审视自己的世界哲学和开放社会的设想。
索罗斯仍然处在思考之中,开放社会的设想仍然遇到很多困难。首先开放社会是以不断改善为核心的,社会的本身并没有创造终极目的,其组织的行为只是改善的工程化活动。所以所谓的终极目的需要各自去寻找。
除了社会的终极目的没有被定义,个人的生活目标也没有定义。开放社会最大的好处是给予人们充分自由。但很多人获得了这种自由以后却不能充分利用这种自由去设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轨迹,这造成了部分人希望去寻求教条主义的指导甚至是封闭社会的管理方式。
索罗斯关于世界、社会的框架思考远远没有其经济、金融理论的设想完善,他提到最大的困惑之一也是社会理论的框架在几十年内始终没有大幅的突破,但索罗斯期望不断影响更多人加入到开放社会的建设之中。我们很难知道是否这是真正的无私的动机,但这至少是这个传奇的金融投机家的另一面:一个无国界的公共政治哲学家。

《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读后感(十):傲慢与偏见

封闭带来的危害太大了。
从封闭的动机出发,封闭无非是为了稳定,尽力维持当前运转模式。可是,这是一种慢慢吃老本的行为,终将啃光本钱。用系统思维来看,封闭一直是熵增反应,假以时日必定无序至极。
封闭还抑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创新思维是有前瞻性的,能够解决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当然,创新也会动摇当下的体制,甚至有损害部分人利益的风险。还是用系统思维看,为达到熵减,向系统注入新鲜能量,可能会导致系统内部分反应物熵增,但整体熵减。
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封闭都是在自耗,非长久之计。所以,大到社会,小到个人,开放是必要的心态,因为我们需要新鲜思维支撑未来,尽管面临着被带弯的风险。
从封闭的持有者心态出发,必定充满了傲慢与偏见,自我感觉良好。傲慢是觉得妄想可自给自足,无需与外界沟通。历史上晚清如何衰弱的,我们有目共睹,不再多言。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由红色政权导致的傲慢,各种排除异己,树立绝对权威,最终导致苏联分裂,即是偏见带来的后果。
反而观之,若想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刨除傲慢与偏见的心态,允许少数分子发声,允许技术的革新,允许将权威形象打倒。达尔文进化论告诉我们,基因突变才使得种群持续存活,新环境的无序会淘汰大部分只能与旧环境保持融洽的物种,并且由热力学第二定律,新环境的无序是必然的,所以要想生存,必须允许掌握“真理”的少数派改良。这样改良的社会,即是开放社会。
理想的开放社会是不再有权威左右群众思维,而是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是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现实却不尽然,被政府控制的媒体、出版物、网关等,增加了“官方“思维的权值,长期的寻求依靠无效使人们被迫相信”官方“思维,这样的社会就会越来越封闭。
思维和存在可为一体,反身的作用使得存在离不开思维的影响。发展乃是为了存在,既然要好好地活着,那就放开思维,让反身性指导我们前进,让傲慢与偏见远走一边,我们要我们的开放社会!
推荐阅读
  • 写作指导:读后感的写法

    写作指导:读后感的写法

    读书之后,经常要写读后感;观影之后,也需要写观后感。那么,读(观)后感这种文章应该怎么写呢?从 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

    11-15

  • 《路遥传》读后感

    《路遥传》读后感

    读完《路遥传》,掩卷沉思。在想啊,作为一个传记爱好者,今年先后读过了林徽因、张爱玲、杨绛、林肯、拿破仑、阮玲玉、三毛、梅耶马斯克,等等。坦白讲,有些挫折困难,对

    11-04

  • <中国希望在延安>读后感

    <中国希望在延安>读后感

    观看《中国希望在延安》这部影片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延安的独特魅力和重大意义,让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更深

    11-02

  • 人民日报【夜读】有感:让人放心,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人民日报【夜读】有感:让人放心,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感谢您的点赞评论关注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有一种能力,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那就是让人放心。让人放心,看似简单的三个字

    10-26

  • 爱生如己 育人先育心——蓝若天老师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爱生如己 育人先育心——蓝若天老师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视频加载中...蓝若天,本科学历,二级教师。曾获胜利小学优秀教师称号。自从教以来注重自身师德修养,时刻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坚持爱的教育,以奉献之心、理解之

    10-26

  • 读后感之《致加西亚的信》

    读后感之《致加西亚的信》

    这本书很薄,130多页,读起来比较轻松,内容很简单,道理也很浅显。但就是这样浅显的道理,让这本书入选有史以来全球最畅销图书前10名,我却是近期才听说过这本书。别人分

    10-23

  • 秋韵专栏:《林徽因传》读后感(一)

    秋韵专栏:《林徽因传》读后感(一)

    文|秋韵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林徽因传》读后感~原生家庭和才女们(一)无论平凡还是伟大,我们每一个人都曾说过别人,也曾被别人说过,越优秀越如是。林徽因这个民国时

    09-23

  • 高中生读后感

    高中生读后感

    高中生读后感篇1  曾经,有这样一条沟,又脏又臭,蚊蝇成群;沟附近住的人过着这般生活,住在将要倒塌的房屋里,传染病在此肆虐,下雨天,臭水携着大尾巴蛆和一些尸体冲进

    09-23

  • 古诗词读后感

    古诗词读后感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丙辰中秋,畅饮达旦,沉醉至深,遂作此篇,以兼怀子由。明月何时有?把酒询青天。未晓天上宫阙,今夕系何年。吾欲乘风归往,却恐琼楼玉宇,高处不堪寒。

    09-16

  • 《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

    《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

    编者按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或许很小,是课堂、朋友和家人组成的小小天地;或许很大,有爷爷奶奶讲述的过去的故事,有书本编织的未来的梦境。“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

    09-09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