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消亡》经典读后感10篇

发布者:落花幽梦 2021-12-8 05:14 来自: 文章吧

《帝国的消亡》是一本由[俄] E. T. 盖达尔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的消亡》读后感(一):碎念

在学校看完了前面关键的几章,在火车上翻完了后面对俄罗斯帝国消亡过程的描述和分析。

20世纪最后一个帝国,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苏联,似乎是在一夜间倒塌了。造成这种倒塌的原因,大概有两个,经济结构问题,以及在此环境下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 苏联的经济结构问题加深了我的一个理解,将资源由政府掌控永远是没效率的,只有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的自由民主社会才是稳定以及可持续的。苏联诺大个国家居然连自己都养不活,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靠卖石油来进口粮食和生活必需品。这是经济结构的问题。而过分依赖资源的国家是不稳定的。经过三代后,苏联人民已经习惯低效率,习惯被控制。不过这个社会的稳定有一个契约前提,那就是人民能够活下去,哪怕是低层次的。其实估计这个前提也有问题,我们在三年灾害中死了那么多人,社会还是稳定和谐的,关键在于包括思想控制在内的社会控制。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民主自由则断送了苏联。 不过这样有什么不好呢?当初在一起还不是为了美好生活,现在连生存都成问题,那就分吧。友好的离婚只是这个逻辑的结果。 苏联已经濒于破产,国家穷得四处乞讨,这样的国家或者得到新生或者完全受制于人。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低效率的社会制度。

《帝国的消亡》读后感(二):面包与帝国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当年我吃着18斤定额粮,听着瓦西里真诚的憧憬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在我出生前几年曾经饿死过千百万人,更想不到烧牛肉+电气化的苏维埃居然也跟我们一样要凭票供应短缺的食品。当强悍的苏军也被迫挤占西德援助苏联平民的800万份军用口粮来果腹的时候,神马主义神马帝国都成为了浮云!

盖达尔从经济(石油资源,粮食供给,外汇制约),民族矛盾,意识形态等诸方面,广征博引,论述了苏联解体的诱因与病根。在他看来,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苏联的崩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就如之前的一切帝国最终都烟消云散一样,没有什么救世主可以例外,力挽狂澜确保千秋基业。

难能可贵的是,苏联军政当权者,放弃了用武力维系东欧集团的分崩离析,也放弃了用武力镇压各民族共和国的独立诉求与行动,避免了苏联的大规模内战(或许是核战争),乃至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那一年,全球只有一个城市,坦克的履带碾压了自由的诉求。

没有面包是万万不能的,但面包是万能的吗?这恐怕就是苏联消亡留给我们的思考。

《帝国的消亡》读后感(四):资金曲线的画法,以及其他鸡零狗碎的读后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该书是一个前高官对USSR在1980到1991年间走向崩溃的文件摘要汇编。其中夹带的私货很多,对2006年的俄国领导层颇怀怨望,同时,该书关于叶利钦的好朋友们在91年前如何原始积累的内容,提到字数不超过20个(大概吧),偏向性非常明显,需要带着怀疑的眼光来看。

这本书的内容很抓人,基本是一气呵成看完的。最大的阅读体验就是灾难的来临,就像远处的雷声一样,慢慢的,却异常坚定,无可避免的隆隆压来,直到把牺牲品压成粉硝。阅读过程中作者的思想就这么潜移默化的进入了读者的意识。比如国家的存在理由与方式,长期利益向短期利益的让步,责任的推卸等等。

最后一个印象很深刻,假设你当了一个快要破产的公司的头头,有2种选择以团结人心:

1,向下面的员工和小领导解释,由于前任经理的纵容,员工们工作效率低,同时,员工和中层领导们固步自封,搞技术升级,组织优化等只是虚应场面, blablablabla,总之,你们也有很大的问题,要先从你们这儿开始……

2,都是XX的错!是敌人和内奸背后捅了我们刀子!

你言论上会选择哪个?实际上会认为是怎么样?这些言论会对你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关于资金曲线的画法,也是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想到的。

面对如此灾难,怎么才能人定胜天呢?唯有不断的尝试。而尝试的手段,在使用的同时猜测这到底是治标还是治本,以便推广或者换方法,就像只看着大盘k线图猜中兴通讯现在是熊还是牛一样不靠谱,肯定会以全概偏。因此,各种手段必须隔离起来。也就是说,资金曲线要分仓来画,而不是只画个总数就ok了。

另外一方面,就像某论坛的忙总所说,要救一个企业,非得等这个企业死透了才能救,不然,就算提前一天,其他人会认为你是贪天之功,侥天之幸,不配分享救回来带来的利益,你自然要被排挤,驱逐。当然,如果死僵了,也就没法救了……这也是厚黑学里面的敲锅法。

于是,如果把一个人的行为看作是他自己无数种信念意识的协商,那么,非得让打击大到能让自己彻底闭嘴,这样才能迫使这些信念和意识达到更高的和谐和互动。但是,我们不想破产!一个折衷就是分仓画资金曲线。这样,一个仓爆了,看着那陡峭的drawdown曲线,我们会有足够的震撼和反省,同时又不会彻底玩完。

写了这么多糟七糟八的,感觉颇为不知所云,大概是因为这本书的信息含量实在不小。更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曾身处高位,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一些想法揣测也能让一群蒙昧的下里巴人惊掉了下巴……

《帝国的消亡》读后感(五):有趣的巧合

早在2008年,逛牛博网的时候就对苏联解体来自油价的下跌有些兴趣,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我反正信不过国内人士出版的各色关于苏联的书),上个月看到这本书几乎毫不犹豫的就买下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作者的身份和内容),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开始看这本书的时机是这个月我认为最为捧腹的事情。刚开始看了没几天,收到单位的通知,组织所有D员看《苏联亡党20年祭》的宣传片,一共10个G(简直是对移动硬盘的浪费),内容无非是网媒上宣传多次的各种陈词滥调,此书结论有点悲观,一切实属必然,是对这类应景宣传最好的打脸。

无意浪费时间评论这种运动式的学习,还是回到此书。

前朝人士到了新朝多多少少会有点遗老心态,但此书的作者绝对没有,这让人非常吃惊,字里行间你都看不到这种对前苏联想象式的回忆,也看不到马哲政治经济学味道的笔触,更看不到作者笔调中索尔仁尼琴那种对于古老俄罗斯传统一厢情愿式的怀念,这种转变在作者身上如此彻底,我直到现在都想不通作者是怎么做到的。这份冷静太不可思议了。

前面约四分之一的分析是世界经济史,作者的观点有些已经过时了(什么西班牙殖民者对美洲土著的大屠杀),但知识面真是异常广博,领土频临帝国的地缘分析,前政府总理能做到这步,第二次amazing。颇具启发的观点是对资源丰富国家制度改革动力的分析和实证,结合这部分内容,发现天朝相比苏联还是比较幸运

紧接着的四分之一,是苏联60年代到80年代农业、工业问题和石油出口之间的逻辑链条,正好解答了我2008年的疑问,有些内容也是在爆料

最后部分是对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解体里程的回顾,这部分非常难,因为很难通过浩繁的资料来建立起完整的逻辑链条,也是我对此书不太满意的一点,但这部分仍然很有价值,主要在于大量各种一手文献资料的罗列,让人多多少少能体会到一种经济彻底崩溃时是什么样的一种惨状(当总统秘书为了生病的老婆买点面包,开着小车在莫斯科转了一晚上都一无所获的时候,可以想见这样的社会已经身处灾难之中了,这种感觉说不定比911更让人绝望,这是对那些怀念苏联体制人的最有力的耳光)

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再来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政治改革乃是严重经济问题倒逼的结果而非阴谋论式的领导人的突发奇想,解决经济问题(在80年年代末可是解决1到2亿人的吃饭问题)本身就要求必须在政治上和体制上做出根本性的改变,非戈氏做错,而是戈氏不得不做也。

上面这段话多多少少有点马克思式的经济决定论的调调,不想在这里进行太多鸡生蛋,蛋生鸡式的争论,事实远比脑袋里面的因果关系复杂,需要在这里特别提出的是,畸形的经济结构也是过往政治决策的结果,而僵化的体制却使这样的结构更加畸形,制度的作用决不可小觑

最后的感觉是,畸形的体制必将崩溃,出来混是要还的,天朝相比苏联也许更幸运些,但是完全进入真正现代化的体系确是双方最终共同的目标,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要走的路并不轻松,也没有捷径,于个人来说该如何选择比较头疼。

《帝国的消亡》读后感(六):太多的似曾相识

经济向来就难以与政治脱了干系。繁盛时,精英们会思度如何让政府民主、廉洁,有效率;萧败时,总有民众会不满现状,妄图揭竿而起。

从经济学角度剖析一个政权的解体,既避免了政治领域形而上的大是大非,又能用各种数据进行佐证,使人们理智的去认知。

作为一名曾经体制内的亲历者,并拥有良好的经济学背景,且最高官至政府的代总理,盖达尔高屋建瓴,娴熟的引用一段又一段数据,谨慎的梳理着庞大帝国坍塌的过程。其目标,显然是想让那些怀揣着帝国复兴梦的当代人清醒的认知当年那并不健全的政治经济制度,为重蹈覆辙的狂热泼出理智的冷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俄罗斯不仅仅是我们的邻国,传承也好,借鉴也罢,我们当今方方面面的模式制度,几乎都与他们脱不了干系。在西方经济学铺天盖地包绕我们的时候,读到俄罗斯的经济学著作,有一种说不出的悸动。

书里不仅翔实的记录了“资源魔咒”在苏联真实的上演过程,同时还借经济学的视角来阐述了当下几乎很难被审查刊出的敏感政治话语。

比如,作者认为,专制的国家里,当局最紧要的是让民众不干预公共政治,不参加示威游行,不进行请愿,不向境外报刊揭露政府罪行,至于人们在厨房里说些什么并没有关系,而一旦因为仅仅是在家中讲了几句对政权领袖失敬的话语便可能锒铛入狱的话,那便是集权主义制度了。

比如,作者认为,统治集团可依靠军队力量,因为那些人从农民中征召而来,对城市知识分子思想漠不关心。

比如,……

再比如,……

这当然不是一本让人仇视某种社会制度的书,他只是在以客观的方式,描述这项制度在某些领域的不足,而这些完全可以作为审视当下的借鉴。

同时,这也是一本开阔视野的书,至少我未曾想到过,八十年代末期的苏联,竟然还会出现物品严重短缺,民众生活难以为继的凄惨局面。

《帝国的消亡》读后感(七):石油、民族与苏联崩溃/秋风

石油、民族与苏联崩溃

秋风

看起来那么强大的苏联,为什么就崩溃了?这始终是一个重大但又让人迷惑的问题。盖达尔曾担任过俄罗斯总理,随后一直作为俄罗斯重要政党的领袖活跃于俄罗斯政坛,他同时又是经济学博士、教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思考能力。在这本《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的教训》中,盖达尔突出了石油和民族问题在苏联崩溃进程中的作用。

按照盖达尔的看法,苏联的崩溃其实一点都不突然。1920年末至1930年初所形成的以国家全面控制、国有制、计划体制为核心的体制,抑制了社会的活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这个政权,不过,战争和冷战又严重扭曲了它的经济结构。因而,到了50年代,这个体制就已经无法正常运转了。

面对这种压力,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不断地尝试各种改革。但是,这套体制的构造十分特别,它由一大套极其僵化的意识形态整合在一起,它的“政治体制的结构与日常经济生活的组织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因而,经济领域的任何改革,很快就会触及意识形态教条,触及政治体制所划定的边界,或者与维持这一政治体制的官僚集团的特殊利益冲突,而无法推进。

到 70年代,已经危机重重的苏联,突然获得了生命力,输血机是石油。对西方世界来说的石油危机,对苏联却是石油转机。苏联是石油储藏与生产大国,油价迅猛上涨,苏联获得大笔硬通货。它可以拿石油美元购买粮食、进口设备、平衡贸易。同样是靠着石油美元,苏联从70年代后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又具有了进攻性,与美国展开核军备竞赛、入侵阿富汗。石油横财暂时缓和了内部制度所带来的问题的严重性。

但是,问题并没有消失,一旦国际油价大幅度回落,它们就立刻以更严重的方式暴露出来:80年代末,苏联经济再次陷入空前困境。经济先是恶化,然后是危机。面对危机,苏联新一代领导人决心迈出超越以前改革的步伐:为了挽救经济,决定适度放松国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监控,此即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开放性”政策。

然而,一旦放松这种控制,苏联体制就难免崩溃,人们的恐惧感消失,权力就不再有任何尊严和管治力了。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问题突然成为苏联必须面对的最严重的挑战。一旦暴力的正当性因为内部政制变化而大量流失,被压制的民族就会像枝条一样反弹。按照盖达尔的说法,唯一幸运的是,叶利钦是先前的“堕落天使”,是为民众受苦受难之人,因为,苏联帝国的崩溃没有引发民族大屠杀的悲剧。而在南斯拉夫,当时的执政者在世俗意识形态崩溃后只能转而依靠激进民族主义来保住自己的政权,因而制造了残酷的民族屠杀。

归根到底,苏联是因为其体制而崩溃的。它的体制过于僵硬,意识形态、政治安排与经济活动捆绑在一起。偶然的石油因素延缓了危机的发生,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一旦经济危机爆发,统治者的正当性丧失,而僵硬的体制把统治者的灾难变成了制度、乃至整个社会秩序的灾难,释放出了那个体制长期压制所造成的民族主义的幽灵。盖达尔在最后告诫说:制定政策时应当具有数十年的前瞻性。

令人遗憾的是,能够具备如此长远视野的政治人物,可谓少之又少。

推荐阅读
  • 《路遥传》读后感

    《路遥传》读后感

    读完《路遥传》,掩卷沉思。在想啊,作为一个传记爱好者,今年先后读过了林徽因、张爱玲、杨绛、林肯、拿破仑、阮玲玉、三毛、梅耶马斯克,等等。坦白讲,有些挫折困难,对

    11-04

  • <中国希望在延安>读后感

    <中国希望在延安>读后感

    观看《中国希望在延安》这部影片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延安的独特魅力和重大意义,让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更深

    11-02

  • 人民日报【夜读】有感:让人放心,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人民日报【夜读】有感:让人放心,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感谢您的点赞评论关注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有一种能力,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那就是让人放心。让人放心,看似简单的三个字

    10-26

  • 爱生如己 育人先育心——蓝若天老师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爱生如己 育人先育心——蓝若天老师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视频加载中...蓝若天,本科学历,二级教师。曾获胜利小学优秀教师称号。自从教以来注重自身师德修养,时刻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坚持爱的教育,以奉献之心、理解之

    10-26

  • 读后感之《致加西亚的信》

    读后感之《致加西亚的信》

    这本书很薄,130多页,读起来比较轻松,内容很简单,道理也很浅显。但就是这样浅显的道理,让这本书入选有史以来全球最畅销图书前10名,我却是近期才听说过这本书。别人分

    10-23

  • 秋韵专栏:《林徽因传》读后感(一)

    秋韵专栏:《林徽因传》读后感(一)

    文|秋韵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林徽因传》读后感~原生家庭和才女们(一)无论平凡还是伟大,我们每一个人都曾说过别人,也曾被别人说过,越优秀越如是。林徽因这个民国时

    09-23

  • 高中生读后感

    高中生读后感

    高中生读后感篇1  曾经,有这样一条沟,又脏又臭,蚊蝇成群;沟附近住的人过着这般生活,住在将要倒塌的房屋里,传染病在此肆虐,下雨天,臭水携着大尾巴蛆和一些尸体冲进

    09-23

  • 古诗词读后感

    古诗词读后感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丙辰中秋,畅饮达旦,沉醉至深,遂作此篇,以兼怀子由。明月何时有?把酒询青天。未晓天上宫阙,今夕系何年。吾欲乘风归往,却恐琼楼玉宇,高处不堪寒。

    09-16

  • 《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

    《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

    编者按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或许很小,是课堂、朋友和家人组成的小小天地;或许很大,有爷爷奶奶讲述的过去的故事,有书本编织的未来的梦境。“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

    09-09

  • 《<陪你走过高中三年>读后感》

    《<陪你走过高中三年>读后感》

    读完《陪你走过高中三年》,我仿佛搭乘着时光机器,回到了那个充满热血与梦想的高中时代。这本书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细腻地描绘了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同身受,思绪

    08-16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