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读后感10篇

发布者:北风客 2021-11-13 01:32 原作者: 文章吧

《哲学的慰藉》是一本由(英)阿兰·德波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一):通透,俏皮的哲学

在哲学中可以找到生活的一切答案。但它并不是旅行指南,而是一个很好的旅伴。

德波顿的书很像是一种温情的心理治疗,无论谈哲学,谈爱情,他总是拥有简洁的美感和智慧。

一套爱不释手的书,读完时总让人若有所失。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二):哲学是:智慧的人生态度

哲学是对人生困境的种种终极拷问与解脱求索。

以思考人生为终生使命的人,其人生该多么艰辛不幸!这就是哲学家。

哲学家因为认识了困境,所以当然地找到了相应的态度。

所以,哲学无关乎现实生活一城一池的得失成败,是关于生命本身成败的一门学问。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三):哲学何以予人慰藉?

哲学何以予人慰藉?

答曰:智慧

智慧何求?

智慧不一定来自学问

一个迂腐的教授不比一个达观的农夫更快活

智慧不一定来自年龄

一个失败的老人不比一个善思的青年更睿智

智慧只来自于对学问赋予的知识和年龄带来的阅历的深刻体察

以及

不断地反求诸身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四):灵魂的慰藉

聪慧的书,翻过纸页的指尖,仿佛都可以触动到先贤的智慧。字字句句间,都能让灵魂产生共鸣,让眼泪不由自主的落下。总觉得30岁之前,没有读过哲学,是一种遗憾,因为这会让你在而立之年,不明白立何物,为何立。读完最后一字,合上封底,思索良久。仿佛一生都在这薄薄的书中了。脑袋里明悟了许多。不要抱有任何物质的思想来看此书,这书里,你不会找到如何致富,如何成功的配方。这里有的,仅仅是灵魂的慰藉。最后,想到蒙田的一句话貌似是如此说的,我们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智慧。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五):生活之道而已

码码字,来刺激下我尚未惊蛰的脑细胞…(我随便瞎说 大家就凑合瞎看吧…)

阿兰这道哲学盛宴可还行 但是哲学的东西了解到这儿到此为止了…不过还是疑惑那些为人类心灵找到出口的哲学家为何最后却救赎不了自己== 看来还是没有找到与生活的接口。不止哲学,任何学科应该也是这样吧…观点再有道理、理论说出花儿来最终还是要结合自身情况落地。但想找出这个接点又何尝容易呢?还是那句话,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永不停止脚步。看似山穷水尽时就按下暂停键,认真倾听,总有一种力量在指引着你。但关键中的关键,还是在你自己。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六):心灵的良药

是的,是这段话和这几年四川面临的苦难吸引了我:“我们从不在恶事真正出现之前就已预料……多少葬礼从我们门前经过,但我们从不认真思考死亡。多少夭折发生过,但我们仍为自己的婴儿作长远打算:他们如何穿上托加(古罗马儿童至14岁时穿的成人服装),如何在军队服役,然后继承父亲的财产。”

结论是:把对未来的期望建立在或然率(概率)的基础上是危险的天真。我们渴望平静,但生活不允许我们平静,于是让凡人承受太多的苦难。

19岁的青春,我们一群人选择到高原,有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理想已破碎;有想逃避,但却从未逃远;有听任命运的安排,但命运往往开着不可思意的玩笑。

是的,结局就是:如果你想消除一切担心,那么请设想你所害怕的一切都会发生。我们没办法选择过去,选择我们的家庭和出身,但我们可选择有质量的活着。既然选择对固守土地的抗拒,那我们就选择离乡。

窗外是机械拆房发出的噪音,而对我而言,但求室内安排无扰,允许阅读自己喜爱的书,这一切都是可以忍受的。

有质量的学习,是自己人生的最好的伴侣:只有能使我们感觉更好的东西才值得学习。我们不能只是为填满记忆而用功,却给理解力和是非观留下一片空白。

这些话语,既是阿兰.德波顿语言与引述的哲学家的语汇集合,也是人生的最佳感味。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七):书的内容没嚼劲,维持”不建议买入“评级

最近买了这本书。

内容:作者说他看过很多哲学书,说哲学家的书比较深奥。他写这本书,是要以一种普通人能读懂的方式介绍这些名哲学家,阐述起哲学观念,从“其哲学观念对我们面对生活有什么意义”这个角度去阐述。

个人看了三分之一,内容平实,没有那种直扣人心的激荡。

作者显然把自己放在比这些哲学家更低的位置来学习他们的观点。这些名哲学家在其笔下,被“偶像”化了。行文之间,作者对哲学家的崇拜可见一斑。

倒像是一个小学生看了红楼梦之类的大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得意洋洋,却又战战兢兢的,要向别人证明,我看了这本书,我看懂了这本书。

周国平为此书做了序,周国平也写书,当周提到这些哲学家时,就是像说“我隔壁老王是这么认为的..."

周提到这些哲学家的观念时,并非都是宣扬。并且,有所比较。

周要比此书的作者对这些哲学家了解更多,对这些观念深入思考的更多。

维持”不建议买入“评级

另外,资中筠竟然如此推崇此书。

如果是因为大陆读书氛围差,推荐一些入门读物。说得过去吗?

或者,资中筠本人,也就这水平?

更恶意的猜度,是为了钱?

因为资中筠对本书的推崇行为,将对资中筠的评级降低为”沽名钓誉之辈“。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八):哲学的入门书

第一次见到这门书是在试卷满天飞的高三时光同桌的课桌上,第一眼被精致的封皮吸引住,第二眼被高大上的名字给震撼。在高中时仍觉得哲学是一门高深莫测、逼格甚高的学问,对同桌的敬仰如滔滔江水滚滚东来。同桌的一些习惯对我现在的影响仍是很大,每天的任务安排,周月的自我反省。虽然我多是在低谷时才会想起这些,但内心还是很想成为同桌那样的人。

大学后正式自己买了这本书,细细读来,发现并没有当初想的高深。正如作者所说高深的思想没必要用深奥的文字来表达,这只能是作者对于文字的运用还没有达到功力,大道至简。当然也可能这本书的定位本来就是基础工具书,人们受到世事不公待遇时寻求心理安慰的工具。先哲的思想中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自我安慰。

但我更愿意把这本书看做哲学入门的介绍书,它没有稀奇古怪的名词,没有纠结缠绕的思辨哲学。告诉你哲学是有趣的,哲学是有用的,哲学是好玩的,哲学是普通人可以涉及的领域。哲学只是“爱智慧”,它只是一本偷窥哲学大世界的一个小小窗口,但你可以从这个窗口溜进去,看看真正的大家之作,看看那一栋栋以各个哲学家为管家的哲学宫殿。

我会把这门书在妹妹上大学是送给她。大学有了自由时间,开始思考自身的存在,开始自己承担责任,开始接受挫折。我希望这时可以有一个大家和她交流,不用独自面对。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九):#彤阅读#2017之17《哲学的慰藉》

#彤阅读#2017之17《哲学的慰藉》

第一次看阿兰·德波顿,是十几年前,那时英伦才子刚被引进中国,阅读的第一本书是《身份的焦虑》,接着又入了《拥抱逝水年华》。非常喜欢他平实简单的文字结构。无论怎样深涩的话题,作者都能用让人看得懂的文字描述。 这本小书是周五在24小时不打烊书店偶遇,而且是书店里最后一本存货,更幸福的是,居然是资中筠的译本。真是缘分不浅。 资中筠少有翻译散文,她的中文和英文的功底深厚。不用想,此书一定是上层功力的译本。 果不其然,确实非常值得一读的哲学小书。 周国平老师和资中筠老师都为本书写了完美序言。我觉得自己是难以超越这些文字的。所以,以下摘录一些资先生的序言片断记录: 《哲学的慰藉》是一本以介绍几位哲学大家及其思想的非学术性书籍,即像写自己读书心得的随笔,又像科普书籍。 作者的行文遣词有种特别英国式的散文风格,简洁优雅、机智含蓄,惯以轻描淡写代替浓墨重彩,给读者留有回味的余地,这些都神的英国古典散文的传承。 在作者看来,哲学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智慧来慰藉人生的痛苦。 这痛苦有主观的,如:名缰利锁、欲壑难填; 有客观的,如:天灾人祸、种种不公遭遇。 但是在哲学家那里,都可以找到解脱之道:苏格拉底以通过理性思辨、掌握真理的自信,直面压倒优势的世俗偏见,虽百死而不悔。 塞内加参透人事无常,对命运做最坏的设想,对任何飞来横祸都能处变不惊。 伊壁鸠鲁认为人生以追求快乐为目的,但他对快乐的定义有自己深刻的理解:摒弃世俗的奢华,远离发号施令的上级,布衣简食,良朋为伴,林下泉边,悠哉悠哉!很有点像我国魏晋竹林七贤的范儿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十):哲学对于等凡人也只能是慰藉

看完了《哲学的慰藉》这本书有一种与《极简欧洲史》类似的感觉,觉得这种别人嚼过的二手思想对于一个有兴趣钻研的人来说显得有些不堪,不如去看原著,而对于能力有限或者作为普及性读本的人群来说还是不错的入门读物。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极简欧洲史》受到好评和畅销的缘故吧,但是在初尝《罗马人的故事》以后,前者显得如此的快餐和无味。

说回到这本书,前三章关于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和塞内加的哲学思想的描述还是颇为精彩的,虽然后三章显得有点逊色,但是我发现叔本华的哲学观点颇为适合我的口味,也算对于我这个是一直不敢涉足哲学领域的小白所带来的惊喜。虽然从未就哲学有过任何研究但是本书读来还是有言而未尽的感觉,对于本书颇高的评价还是觉得有点其实难副的。

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出身的人,看待问题的方式难免流于发现问题-求解问题-得到答案的工程师化的思维,寻求一个普适的解决方案。在生活中不断的去尝试找到一个方程式,找到一个精确解,而对于哲学而言我渐渐的发现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更多的问题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对于朋友圈里很多的“正能量”文章我们叫“鸡汤”,而对于哲学我觉得是否叫“高汤”更为贴切呢,哲学之于我来看更多的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方式,提供给我们一个更加客观理性的“上帝视角”,而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视角也只能是视角,对于事情的推动作用往往显得无力亦或只能孑然一身。即使再伟大的哲学家也还是在愚昧民众的“民主”判决下被授予了死刑。

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现阶段难以免俗的人,哲学之于我是打开了上帝的视角,但是我更愿意在凡世中埋头追逐,偶尔仰望星空。或许正如书的名字,对于我这个尚未开悟的凡人,哲学之于我将是一种慰藉。

推荐阅读
  • 《路遥传》读后感

    《路遥传》读后感

    读完《路遥传》,掩卷沉思。在想啊,作为一个传记爱好者,今年先后读过了林徽因、张爱玲、杨绛、林肯、拿破仑、阮玲玉、三毛、梅耶马斯克,等等。坦白讲,有些挫折困难,对

    11-04

  • <中国希望在延安>读后感

    <中国希望在延安>读后感

    观看《中国希望在延安》这部影片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延安的独特魅力和重大意义,让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更深

    11-02

  • 人民日报【夜读】有感:让人放心,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人民日报【夜读】有感:让人放心,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感谢您的点赞评论关注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有一种能力,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那就是让人放心。让人放心,看似简单的三个字

    10-26

  • 爱生如己 育人先育心——蓝若天老师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爱生如己 育人先育心——蓝若天老师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视频加载中...蓝若天,本科学历,二级教师。曾获胜利小学优秀教师称号。自从教以来注重自身师德修养,时刻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坚持爱的教育,以奉献之心、理解之

    10-26

  • 读后感之《致加西亚的信》

    读后感之《致加西亚的信》

    这本书很薄,130多页,读起来比较轻松,内容很简单,道理也很浅显。但就是这样浅显的道理,让这本书入选有史以来全球最畅销图书前10名,我却是近期才听说过这本书。别人分

    10-23

  • 秋韵专栏:《林徽因传》读后感(一)

    秋韵专栏:《林徽因传》读后感(一)

    文|秋韵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林徽因传》读后感~原生家庭和才女们(一)无论平凡还是伟大,我们每一个人都曾说过别人,也曾被别人说过,越优秀越如是。林徽因这个民国时

    09-23

  • 高中生读后感

    高中生读后感

    高中生读后感篇1  曾经,有这样一条沟,又脏又臭,蚊蝇成群;沟附近住的人过着这般生活,住在将要倒塌的房屋里,传染病在此肆虐,下雨天,臭水携着大尾巴蛆和一些尸体冲进

    09-23

  • 古诗词读后感

    古诗词读后感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丙辰中秋,畅饮达旦,沉醉至深,遂作此篇,以兼怀子由。明月何时有?把酒询青天。未晓天上宫阙,今夕系何年。吾欲乘风归往,却恐琼楼玉宇,高处不堪寒。

    09-16

  • 《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

    《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

    编者按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或许很小,是课堂、朋友和家人组成的小小天地;或许很大,有爷爷奶奶讲述的过去的故事,有书本编织的未来的梦境。“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

    09-09

  • 《<陪你走过高中三年>读后感》

    《<陪你走过高中三年>读后感》

    读完《陪你走过高中三年》,我仿佛搭乘着时光机器,回到了那个充满热血与梦想的高中时代。这本书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细腻地描绘了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同身受,思绪

    08-16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