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袍》是一本由(美)裘小龙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旗袍》读后感(一):没有悬念
没有诡计,没有悬念,没有逆转 —— 连逆转的预期都没有。
算是社会派吧,还带有一些政治小说的色彩。不过,总的来说,就是一段猎奇故事。
.
背景是 1990 年代的上海,一处处地名看着很熟悉;不过,小说中的时间比真实的世界提前了 3 到 5 年的样子。
《红旗袍》读后感(二):【无泄底】谁来祭奠?
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上海,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固有的含蓄,没有精彩的本格诡计,只有循规蹈矩的侦查,线索也是如细水长流般给出。由连环杀人案牵扯出了那中国最“红”的十年里发生的一个悲惨故事,如果定义的话应该是典型的社会派,最后的那番演讲很让人热血沸腾,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我不禁感慨:我们老说岛国人不尊重历史什么什么的,但我们在指责他们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自责一下自己?我们是否有真正的反思过自己的历史,那些红色浪潮冲击下的牺牲者该由谁来祭奠呢?一个是对外侵略,一个是自相残杀,岛国人已经有了他们的经国神射,那么我们呢?那些在法律被践踏的年代里肆意妄为的人们又到底该由谁来审判呢?
《红旗袍》读后感(三):被压抑的文学抱负和诗化乡情
其实我也搞不清楚自己对陈超系列兴趣浓厚的原因。
先前说过,中国是有 “公安文学”这一神奇流派的,印象中从地摊裸尸和美女搭档中杀出重围的只有区区两部,一本是二十多年前王朔的短篇集子《火欲——警官单立人的故事》,另一本就是裘小龙那本饱受争议的《红英之死》。那本书与眼前这本同属于警官陈超系列,虽然能够看出作者通过破案的形式强烈抒发着被压抑的文学抱负和诗化乡情的意图,但宣传点的偏差和读者兴奋点的不同让它遭受了不少批评。然而我却并不认为那是部糟糕的作品,即使是从纯种中国人的角度看过去颜色古怪,但比起同类已经算是鹤立鸡群。
先说说《红旗袍》的内容本身。
它沿袭了前作的特点,在有限的篇幅内用力地展示着中国的发展与堕落。陈超这个人物仍然出淤泥而不染,潇洒而纯正,绝对属于自恋型作者的产物。全书从布局到“炫学”显得极为老套,难怪作者的女儿翻不了几页就投奔了哈利•波特旗下。不过这种老套被相对流畅的文笔和含有对于西方和本土读者双重陌生元素的场景设置牵引,倒的确散发出一种古怪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就好像小时候珍爱的那些彩绘童书,虽然本本都是忠君爱国的说教,却因为那些美丽的彩绘、善良的人物和昂扬的情节而让人久久难忘。
简单说来《红旗袍》甚至陈超系列对于侦探小说的探索并不深入,融合东方元素和西方形式的创作目的基本也未达成,甚至有些情节设置过于跳脱和自以为是,然而这些瑕疵因为它所要展示的时代变迁中城市与人的困惑这一主题而变得有了着落,并且越来越魔幻的现实世界正以无所不包的姿态实现着书中的臆想。
书中的侦探陈超明喻作者本人,并且不时替作者在小说中发表着文学观点甚至诗作,只是外表出挑而对于艳遇无比羞涩,倒也算种不合时宜的天真。他虽未使作品向着杰出迈进一步,但起码与刺激感官的手抄本拉开了一点距离。当然在试图加入一些变革中的人性挣扎桥段时,作者的驾驭力就停留在了非职业层次,与哈金等人不在一个段位。
关于裘小龙这个人,除了在几本旧诗集旧杂志上偶然见其作为诗歌研究者出现,别无印象。自学英语,八九年的出逃,出卖文革记忆,说其是个投机分子应该绝不为过,并且应该是个运气不错的投机分子。此书借旗袍这一特定物大做文章,自然也是为了讨好英语读者群,当然这种讨好也没什么不妥,毕竟他做美国人的时间终究会长过做中国人。
书中提及的“法制改革委员会”不知原文为何,印象中应无此组织。
书末法庭上激烈的一幕在国内读者看来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不过所谓异见律师倒是真实存在着。
如果没有看错,卞之琳和沈从文二位作古多年的老先生也被拉进书内充当配角,不知有几多美国读者能够看得出来。
《红旗袍》读后感(四):一幅血样华丽的旗袍
早期创作推理、侦探小说的多是欧洲作家,由于过去的侦查技术太过简陋,大部分案件能否成功破获更仰仗侦探们的知识、天赋和经验。因此可以说侦探的神秘性和戏剧色彩为这个行业平添了不少趣味,成为小说家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绝佳素材。
到了近代,日本的悬疑、推理作品异军突起,为侦探小说带来了许多新鲜的内容,让观众们耳目一新,成为当代深受年轻读者喜爱的一种畅销书类型。不少文学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在市场上获得不俗的票房成绩。
但是由于科技发展的迅猛,无所不能的侦破技术还是扫了解密乐趣的兴,因此许多作家更乐于把案情设置在一个久远的年代,以增加侦探的个人魅力以及解构的趣味性。
《红旗袍》把变态杀手的案子设计在上世纪90年代似乎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地点选择在上海,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个为微妙的选择。在中国的某些特殊历史时期,上海曾有着特殊的象征,也是国内最国际化的大都市。这位犯罪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侦探文学在读者中虽然备受欢迎,却一直游走在文学的边缘,中国这类型的小说更是少之又少,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和体系。尽管新生代的作家,尤其是网络写手中有不少涉猎这一领域,但是在文章结构和思路上还是以日本、欧洲的推理、侦探小说作为蓝本。
裘小龙创作的这部作品也不例外,从形式上来说,他完全按照西方作家塑造侦探的形式,将男主角陈探长设计成一名单身、敏锐且不按常理出牌的形象,并且还专门为他准备了漂亮的爱慕者和默契的搭档。但是为了符合中国的特殊国情,陈探长又是一个受到过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在国家公职机关担任职务的人物,使角色更符合时代和地域的特点,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作品的逻辑体系非常完整,却嫌不够精致,在推理中加入了一些些宿命、玄学的点缀,反而使罪案的推理过程说服力不强,尤其是陈探长重新投入工作,在寺庙中意外获得灵感的部分有些牵强,弱化了推理思路起承转合部分的力量,转而投靠了老天爷的帮忙。不过,作品整体来说也很不易了。
不过,严格说来,这部作品并不算真正的侦探作品。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其实并不单纯想写一个侦探作品来引发读者的兴趣,他在其中探讨了许多有关文革、男女爱情等传统思想、新型思想的观点,通过不同人物的阐述,把自己的态度表现在其中。这是在许多小说中没能看到的,难能可贵的部分。
在如此大的历史、政治背景下破案,无论对作者还是角色来说都是很“敏感”的事情,尤其又触及了贪污、腐败等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作者在结尾的处理上很有人情味,也很微妙,可是渲染却仍嫌不够,使罪案者的牺牲不够震撼,能共鸣的情感部分不多。
通过采用在观点上引经论典,参照西方的破案理论来破获案件的做法外,在作品结构、表述等方面,作者很大程度上呈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使作品看上去有些国际化,又兼具中国特色,两者的融合算完整,偶有些剥离感的地方不多。
最精彩的部分是陈探长将自己的论文和需要侦破的两起案子做了巧妙的联系,利用推理的逻辑即独立又串联的进行探讨,很新颖、很有创意,倒是表现了作品的独特性。
在《红旗袍》的书腰上有这么一句话“入围爱伦·坡奖,获侦探小说最高荣誉的华裔作家打破了西方世界认为‘中国人不会写侦探小说’的偏见。”当然入围作品并非这部,但是打破偏见倒是毫不为过,不过能不能轻易接受,对于国产侦探小说来说,它确实算不错的作品了。
《红旗袍》读后感(五):hail to who?---评《红旗袍》
“請給我一杯水,謝謝。”
我看過的中國原創不是很多,但是在我心中對於中國原創只有一個“神”就是--程小青。剛剛特意看了下央視《讀書》關於中國推理的這一期,我就是想聽聽那位被稱為“骨灰級推理迷”止庵的見解。他竟然說程小青和孫了紅的小說在抄襲《福爾摩斯》和《亞森·羅賓》,可是記住你這個“骨灰級推理迷”也是為了配合你在節目裏的名頭,真以為自己是盤菜?其實你只是紙上談兵的家夥而已,在這裏指責他人抄襲,你自己可否寫篇出來乎?友人曹老板也和我提及這個節目,他坦言對於他來說這幾期節目對他很有幫助,如果只是推廣偵探推理小說我那無話可說,但我看來所謂的“骨灰級推理迷”止庵仔細來說有點誤人子弟的感覺。但在中國原創推理圈一直存在幾個現象:其一,中國作者東西寫的不怎麼地,卻在這裏誇誇其談,自我感覺良好甚至目中無人。其二,中國原創圈子寫手們都是互捧,只因為曾經你捧過我的書,所以我也捧你的新書。反之就是把對方說的一文不值,覺得自己寫的才是真正的偵探小說,對方寫的就是一坨屎。中國原創寫手自己捫心自問下吧,我想你們懂的。
關於裘小龍的書,之前也曾圖書館借閱過甚為不喜,唯独這本《紅旗袍》是個例外。閱讀完全書之後有種原來如此恍然大悟之感。“懸疑推理”標簽最適合這本書,其實這本書不應該是我的菜但是此書絕對有過人之處······
寫到這裏我突然想到了二件事情再次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哈。在十四年前我還在上職業高中的時候,看過一套《金田一少年之事件薄》的漫畫書,裏面有一篇叫《異人館村殺人事件》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時隔四年後看到《少年包青天》,裏面的《隐逸村之谜》不就是在抄襲金田一的《異人館村殺人事件》嘛?《少年包青天》原來都是在抄襲,對於這部電視劇打了很大的一個折扣。特别對於抄襲金田一的《異人館村殺人事件》耿耿於懷,在零八年看過島田大神《占星術殺人魔法》之後,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原著。我要做的就是膜拜島田大神的《占星術撒殺人魔法》。可是一件事情改變了我的對島田大神的崇拜。
林斯諺《冰鏡莊殺人事件》是“第1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決賽入圍作品,我看完了三部決賽入圍作品覺得林斯諺《冰鏡莊殺人事件》最符合我的口味,外加島田大神在入圍評語這樣寫道:“我覺得《冰镜庄杀人事件》在2009年的今日問世,有些生不逢時。如果《冰镜庄杀人事件》是在绫辻行人的“館系列”之前,或在拙作的《斜屋犯罪》之前出現,那么毫無疑問的,這部作品應該就是本獎的得獎作。” 特此對林斯諺大為期待。可是在一年後我閱畢森博嗣《不會笑的數學家》之後,原來林斯諺在抄襲森博嗣的作品。而島田大神卻這樣評價這本書,分明就是“吃别人的嘴短,拿别人的手短”。或許就是因為這件事我對於島田大神還有中國原創推理徹底的無愛,大有恨鐵不成鋼之感。
裘小龍《紅旗袍》是我讀過作者的第一本書,可是我閱讀的時候卻又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曾在幾年前在電視台看過這樣一部國產電視劇《死亡日記》也叫《沉默的證人》。但也有人說這部電視劇也是抄襲國外的《犯罪心理》,也有人說裘小龍《紅旗袍》是被抄襲者。我突然想起兒時看過的一部科幻小說,“小說裏的男主角是一位渴望出書的作者,可是當他拿着他剛寫的新書稿去出版社談書稿的時候,編輯就會說剛有個人拿着和你同樣的這份書稿,你的書稿的名字和內容甚至標點符號都和那個人一字不差。”
好吧,話說回來裘小龍《紅旗袍》本應該如同濃濃的中國茶,但是我喝起來卻是淡淡的清香而已。原因前面已經提及此次不再廢話,我只能效仿周德東老師的話:
“今天,甲抄襲乙。看罷,我保持沉默。
明天,乙抄襲丙,看罷,我繼續保持沉默。
後天,丙抄襲我,看罷,我只能保持沉默。”
以後···
hail to 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