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闲阶级论》读后感精选10篇

发布者:东行游子 2021-11-13 01:31 原作者: 文章吧

《有闲阶级论》是一本由[美国]凡勃伦 / Thorstein B. Veblen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一):这个版本翻译得太差

就理论来说good,作为译著来说,翻译得相当拗口,文章条理性太差,很多地方反反复复讲一件事,分几句话翻来拂去的说,相当倒胃口。看着看着就好像在读文言文,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表达习惯,作为台湾译者,用这样精辟的理论译出这样的书简直就是糟蹋,和百度翻译没什么两样!!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二):读《有闲阶级论》有感

《有闲阶级论》这本书的内容一如书名所指出的那样,是针对有闲阶级的存在而发。作者通过研究制度的起源,观察社会上的经济现象,尤其是上层阶层的有闲特权与消费特征,来探讨制度与经济现象之间的奥妙关系。书中对社会现象、消费行为、人类心理的剖析入木三分,阐明了习惯、文化和制度如何塑造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的变化怎样影响经济。

对于经济人与有闲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们其实也一直在探究。在他们笔下,人类被描绘成一群理性化的人,在生存竞争中,有些人上升到峰顶,有些人下沉到谷底,成功者能充分享受他们的财富与闲暇,失败者因自己的无能而忍受贫穷,这都是十分合理的事情。但凡勃伦却认为这种人类观没有多少道理,他在某种程度上否定将社会束缚在一起的力量是出于“理性自制力交互运作”,他更不认为闲暇本身比工作更为人所喜好。

凡勃伦在他的《有闲阶级论》(1899)中,标榜自己与正统经济学不同之处是要寻找和分析经济行动的非经济意义。凡勃伦在书中力图用进化思想来研究现代经济生活。他指出了炫耀消费行动的显功能和潜功能,分析了有闲阶级、企业营利者和机器操作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希望出现工程师集团来管理社会。他认为工业体制要求勤劳、合作、不断改进技术,而统治企业界人士却只追求利益和炫耀财富,这两者的矛盾限制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但随着技术发展,技术人员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一旦这两者相联合,取得管理社会经济的权力,那么追求利润的“企业主制度”就会被摒弃。这本书曾引起文艺界的广泛兴趣,认为是对社会的一种讽刺。

著名的经济学家威斯雷·米歇尔曾对他的先师凡勃伦作过如下评论:“凡勃伦给世界带来了一种令人困惑的影响—他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访客,以超然的眼光,冷静地剖析时下司空见惯之物,他平常思想里所熟悉的一切,就像外力在他身上炼成的奇妙产物一样。在社会科学的领域里,没有其他一个心智的解放者,能像他一般地摆脱环境的微妙钳制,而在思想探究的领域里,我们几乎再也找不到一个像他一样锲而不舍的人。”

一百多年过去了,凡勃伦所提到的相似的经济现象在世界各地,包括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上演不衰,诸如人们对金融投资的热衷,对教育文化的重视,对时尚品牌的追逐,对享乐主义的崇尚……这本百年经典同样可以解释今天你我身边的经济现象。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三):什么事有闲阶级

“有闲阶级”是和财产所有权同时出现的。财产私有制出现以后,人与人之间就发生了占有商品的竞赛。而人们之所以占有财产,财产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财产可以证明财产所有人比社会中其他的人占有优势地位,它是取得荣誉和博得尊敬的习惯的基础,是满足自尊心的必要手段。在托斯丹·本德·凡勃伦眼中,有闲阶级的是伴随着人的基本欲望如虚荣心、自尊心、控制欲而产生的。

托斯丹·本德·凡勃伦(1857—1929)是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挪威移民的家庭里,在青年时代,他入卡尔登学院读书,受业于美国边际效用学派首领约翰·贝兹·克拉克。大学毕业之后,凡勃伦又入耶鲁大学研究院。后来凡勃伦曾在康奈尔、芝加哥和斯丹福等大学教书。他的成名作既是在1899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在该书中,作者力图讨论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经济因素的有闲阶级的地位和价值,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其对有闲阶级心理学理解———有闲是为了满足人的虚荣心、自尊心、控制欲等。

有闲阶级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凡勃伦认为,在野蛮时代,不存在经济特权和业务分化,因而还不存在“有闲阶级”;但是从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那些部落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可以看出“有闲阶级制度”是从原始的野蛮部落发展到未开化的阶段这一转变中逐渐涌现的。按照他的意见,有闲阶级的产生最初表现在业务分化上,在生活习惯上,男女担任着不同的工作,生产业务和非生产业务之间有了区别,出现了身份的差别。在未开化的较高阶段,政治、战争、宗教、信仰和运动比赛这些非生产性业务归上层阶级掌握。生产性业务则由下层阶级担任。这种业务的差别是具有歧视性的,非生产性业务在习惯上被认为是光荣的、值得尊敬的。在现代社会,这种区别仍然变相存在。总之,凡勃伦把阶级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的生活习惯演变的结果。他认为,在原始的野蛮时代的和平生活习惯转变为坚决好战的生活习惯以后,侵占就成为日常生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因而产生了侵占和劳役之间的职能分化和业务的区别,阶级区别也就产生和形成了。

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是和财产所有权同时出现的。财产私有制出现以后,人与人之间就发生了占有商品的竞赛。而人们之所以占有财产,财产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财产可以证明财产所有人比社会中其他的人占有优势地位,它是取得荣誉和博得尊敬的习惯的基础,是满足自尊心的必要手段。这就是说,在凡勃伦看来,占有财产并不是为了剥削别人,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和自尊心。实际上,凡勃伦在这里是把虚荣心和自尊心说成是产生阶级的一个原因。

凡勃伦描绘了在金钱竞赛中金钱(财产)占优势的阶级如何力图过有闲的生活。他认为,他们所以不愿参加劳动,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和劳动阶级的不同。在习惯的道德标准的支配下,他们把参加劳动看作是有损体面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只有过有闲生活才能保持自鸣得意的心情,才能显示自己比别人优越。他们日常只是从事一些没有实际作用的脑力劳动,如学习礼仪,讲求修养等等。在第四章《明显消费》中,凡勃伦说明在金钱上占优势的阶级如何从显示自己的优越和荣誉的心理出发从事对财产的浪费性消费;并说明有闲阶级的存在如何产生了不事劳动的主妇和一批仆从、门客等的“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

凡勃伦认为,为了在消费的财物的数量和等级上达到“习惯的礼仪标准”,“有闲阶级”总是争取提高消费水准,它在消费上超过物质生活所必需的程度。根据凡勃伦的解释,人们争取提高消费水准的动机是在于满足竞赛心理和“歧视性对比”的要求,其目的不过是要在荣誉方面符合高人一等的生活习惯。凡勃伦说明,在财产私有制度下,由于金钱财富成为取得荣誉和博得尊敬的基础,它也就成为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无论是宗教、美感、实用性还是对美物的占有,都是以显示金钱为目的。

凡勃伦认为当前的制度同工业的发展已不相适应,但人们总想保留原有的思想和习惯,因而制度改革引起了有闲阶级和贫困阶级的“保守主义的阻挠”。他还从遗传和自然淘汰等方面解释现代社会中有闲阶级的性格是怎样从远古残存下来和留传下来的。他还分析了金钱制度所形成的有闲阶级的性格怎样不符合工业发展的要求。在后几章中,凡勃伦进一步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的政治职务、好斗的气质、体育竞赛、爱好赌博的心理、信仰命运、宗教迷信以及对高级学识的研究等等,认为它们都是同金钱制度相联系而由远古遗传下来的有闲阶级的“秦质”和特性,它们都不符合工业发展的要求,是工业阶级所没有的。

凡勃伦提出了所谓有闲阶级,又把这个阶级说成是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本能、性格、习惯等的差异所产生的。这样,他一方面用所谓有闲阶级同工业阶级的差异偷换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把这种对立的形成归之于心理原因。凡勃伦的观点所能导致的结论只能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只有等待人们的思想、习惯和心理逐渐改变,什么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都无济于事。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四):制度经济学祖师爷告诉你为什么女人双11爱买衣服和化妆品!

每年双十一,人们总是情不自禁的跟随社会氛围买买买,而其中又以女人为主力军,而在女人购买的这些物品中又以衣服包包化妆品为主,那么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当然,原因是复杂而多元的,制度经济学创派祖师爷凡勃仑在其代表作《有闲阶级论》里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给予了一定得分析,在今天看来,多多少少有些直男癌,所以我只负责转述,并不代表我的立场。

女人为什么喜欢买买买?——越位消费理论

在凡勃仑看来,女人之所以买买买是因为人类在漫长的社会演化中,让女人“越位消费”习俗的残留。

什么是越位消费?

就是人类根源性炫耀和攀比的动机,男人需要炫耀自己的有钱和有闲,方式之一便是让自己豢养的女人代表自己消费,以突显自己的财力。

在《有闲阶级论》里面,男人炫耀自己财力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有钱、有闲、有文化”。

而且不仅通过自己来炫耀,在攀比过程中还通过自己的附属物来炫耀,最早是通过教士、奴仆来炫耀,让他们不事生产性劳动,通过消费来展示主人的权力,后来随着教士、奴仆不再为私人所有,女人成为男人炫耀财力最好的工具。

所以凡勃仑在书里说,女人的挥霍性支出,代表着和某人有着经济上的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归根结底,从经济理论看来,会简化成奴役关系。

今天看来,女性经济已经独立,这个理论显然有些过时了。

女人为什么爱买衣服?——服装作为财力文化的一种展示

在女人的买买买中,占最大比例的是服装,为什么女人喜欢买衣服呢?

凡勃仑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第七章来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一章的标题是“服装作为财力文化的一种展示”。

在凡勃仑看来,服装除了通过昂贵来炫富之外,还通过要让所有的旁观者清楚,穿戴者不从事任何生产性劳动,所以女性的服装是最不稳定和最不适合人体穿戴的。

最不稳定表现为时尚,必须每季换新,追崇新奇的原则。

最不适合人体穿戴表现为,行动的不便、对仪态的要求和以“瘦”为美的身材要求,典型就是高跟鞋,穿着不方便也不舒服,但是这种男人要求的审美被女人内化成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追求自己舒服,这种审美的转变很常见,化妆品、减肥和整容都是如此。

女人为什么要买化妆品和减肥?——男人的炫耀需求内化成女人的审美需求

在人类早期社会,健壮的体格和富裕常常联系在一起,所以那时候女性美的典型,是充满活力的四肢健壮的女性,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荷马史诗里所吟咏的少女的那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阶妇女的职责只剩越位消费,女人的审美转变为没有从事过生成劳动和长期休闲所养成的气质,比如骑士对美女妇女的描述,典型的主要注重是颜面,也就是看脸。

这种审美强调五官的精致,以及手脚的纤细,体态的轻盈,尤其是腰肢的形状,极端的时代,腰肢已经被紧缩到意味着弱不禁风的程度。

今天我们时常看到自残式的减肥女性,甚至因为节食而昏厥。

欧洲贵族女性常常因为束腰太紧而昏厥,娇弱的林黛玉成为古代美女的典型,在中国更是为了迎合男人对颜面和精致手脚的审美,不惜用含毒的铅粉往脸上涂,蓄长指甲,涂指甲,甚至是自残式的裹小脚行为。

社会审美从体格美到颜面美的转变,导致化妆品的风行,女人们对化妆的军备竞赛到了极端就是整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男人的炫耀需求内化成女人的审美需求。

未来社会女人买什么?——文化

凡勃仑在《有闲阶级论》最后一章“高深学养作为财力的一种表现”表述,炫富最高级形态是炫文化,也就是高深学养。

万维钢写过一篇文章,说名牌包和谈论《经济学人》,后者更能显示一个女性的阶级地位。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工业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物质成本将被压倒极低,通过物品的符号价值来显示身份和财力的时代即将远去。

财产物品可以随便转移,或者靠运气上位,但是文化必须靠自己学习,不可遗传和转移,炫文化将是未来“炫富”的主要方式。

其实现在社会上的鄙视链已经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物质链鄙视开始弱化,文化鄙视链开始崛起。

社会学大师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如今开始渐渐成为阶级区分的主要方式,文化资本必须靠自己花时间学习,和良好的家庭环境,这是穷人难以逾越的坎。

未来社会,女性经济独立,不再越位消费,而是加入“炫富”行列,但是未来炫的是文化,所以女性将带领社会进入文化消费的时代,知识付费只是开始。

未来,人们会真正的感受到“没文化真可怕!”的深层含义。

结语

看到这里不少女同胞要开骂了,当然,我也不是很赞同凡勃仑的观点,尤其是越位消费,在越来越越多女性经济独立的今天明显已经过时,非理性消费是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原因的“共谋”,社会学家和艺术家的观点又不一样,可以参考下面两篇文章。

社会学:郑也夫《双十一,为什么我们忍不住剁手买!买!买!》

艺术:约翰·伯格《为什么广告告诉你买买买,你就会买买买?》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五):后消费时代的华丽竞赛

前些日子晚上宅寝里看《生命之树》的导演泰伦斯•马力克的新电影《通往仙境》,朋友在一旁凑过来瞅几眼,看着荧幕里大量的视觉符号式景观,零情节性如同加长版本的MV的一样的“大师”级别的画面,打趣说这种文艺片看着就头疼,尤其是那无病呻吟一般的诗化台词,简直是文青们和装逼党们的珍宝。

我倒不是什么文青,装逼也没有什么本事。作为“试片敢死队”的一员,无论是什么电影只要它属于风口浪尖,我自会全然接受义无反顾地瞧瞧这或难熬或精彩的两小时究竟是什么模样。但若放到那群”不食人间烟火“的文青眼中,估计电影中任何一个小情节都能衍生出一堆哲学理论来。

想起来去年这个时候有篇写”鄙视链“的文章很火(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8765439/),说的是生活中在各个领域中存在着”鄙视链“,拿电影来说,看冷门国家文艺片的瞧不起看欧洲文艺片的,看欧洲文艺片的瞧不起看日韩台小清新片的,看日韩台小清新片的看不起看老港片的……“小众影迷对国内大片嗤之以鼻,以听到其名字为耻。”凡勃伦认为,高雅的精神生活是财富和闲暇的附属品,其价值在于博取他人尊敬以及让自己的精神得以舒缓和调整。后消费时代,消费抽象的文艺作品已然很少用财富做支撑,无论你是个富二代还是个上班族,互联网的开放和自由唾手可得,物品是否存在示差性才是无疑是个消费的初级标准。一场后消费时代的华丽竞赛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可能很少有人能自诩是个纯粹的”有闲阶级“——这个词语在如今的现实社会,受到各种各样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失去了代表性,但在书中字里行间带着辛辣的讽刺意味的口吻中,谁也不能否认其中蕴含的巨大的警示作用。出版于1899年的《有闲阶级论》,对社会消费现象的分析在如今仍旧适用。一直离群索居居住、被称为“美国的陌生人”的凡勃伦,在美国的现代化进程极快加速的时代,能用一个如此清醒冷静的头脑看待头脑简单的盲信者生活着的世界,非常值得钦佩。

古典经济学家将人类经济行为的全部动机归因于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作为基础,凡勃伦却对其学说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全书有很大一部分在讨论有闲阶级的起源和发展,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是人类历史在四个阶段的演变中(原始和平阶段、未开化的掠夺阶段、手工业时代和工业社会)中人类早期各种业务逐步发展和分化的自然结果:掠夺与生产的歧视性差别早就了阶级的界定标准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钱竞赛从“积累”逐渐向“消费”转移,在此,我仅对本书的重点“炫耀性有闲”和“炫耀性消费”做评述。

一、炫耀性有闲

在未开化的掠夺阶段,博得他人的尊崇依赖于财富和权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和物质积累逐渐成为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证据,财富累计的能力已经逐渐替代了卓越的武力博得世人青睐的手段。远离劳动是拥有财富,继而拥有相应社会地位的证明。

厌恶劳动的思想观念让有闲阶级们倾向于非生产性的消磨时间,以此证明自己在金钱上的优势地位,即表明我是可以不劳动就可以体面地生活的。“有闲是可敬的,但需要证据。”这就导致了礼仪和代理性有闲的产生。

身份制越盛行的时代,等级差别越明晰,礼法也发展的越加系统和复杂,炫耀性有闲渗入礼仪之中,实际上内含着统治与屈服的关系,一种自负和身处上位的谦卑,一种要求他人屈从于自己的惯常态度,是才“超然物外、对未来漫不经心”的态度。

想起大热英剧《唐顿庄园》,仆人如同军队一般森严的安排和分工的准则,细心到一粒纽扣也要制定缝补标准的复杂礼数,大到养马打猎,小到端茶送水都有仆人侍奉。管理家务和贴身服务的仆人越来越多,分工也越来越细。这样专业化的细分即是一种代理性有闲,它满足了主人的支配欲望,从侧面证明了主人的声望和地位。

二、炫耀性消费

“在任何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金钱总是最能体现荣誉的。”对财物的炫耀性消费以及炫耀性有闲是最能体现金钱力量的两种手段。然而消费推动经济发展,人们的储蓄倾向逐渐被衰减,人们发现,消费比有闲更能体现荣誉,“浪费”这个词开始逐渐失去负面的意义。“地毯,银质餐具、礼貌、贵重服饰等等,对这类事物的经常性使用使得这些物品的消费有了必要性。”

2012年9月8日,《福布斯》杂志发布了《2012中国高端消费市场调研报告》。,报告称2012年在全球高端消费品出现疲软的情形下,中国奢侈品消费依然保持高增长。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1%,未来5年预计每年平均还有15%的增长。

我们消费的真是奢侈品那所谓质地优良的商品吗?我们购买奢侈品的原因真是它们提供了走在时尚尖端的机会吗?显然不是。“高价已经成为了美感的重要特征。某种物品如果高价,那么这一物品就会具有基于高价的美感。”我们消费的正是奢侈品上的标价——即符号消费。从凡勃伦所说的炫耀性消费,齐美尔对时尚的深刻论述,到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的提出,再到布迪厄对文化消费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符号消费不断嵌入于现代社会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现代社会不断分化的又一道景观。

实际上,在大多数非“官二代”“富二代”的“非有闲阶级”中,炫耀性的符号消费也比比皆是——只不过停留在精神层面罢了,上文提到的“鄙视链”, 精神上“鄙视链”的存在,正是一场符号攀比,也是一场后消费时代的华丽竞赛吗。同样是打电话发短信的手机,一部苹果居然能被捧到图腾崇拜的高度, 符号消费让人买回一种等级,一种自尊,一种社会承认。“基于荣誉立场的判断会对基于审美立场上的判断产生重大影响。”苹果手机诞生之初,网上流行一句话,说是没人敢承认说它不好用。的确,我们消费的不是手机的功能,而是一种理念,没人敢怀疑自己的价值观吧。

凡勃伦曾这样描绘过犹太人:“他搅动了思想上的一潭死水,但代价是让成了思想上的探索者,徘徊在无人涉足的思想上的空白地带。”细细读来,实际上凡勃伦是在说自己。书中似乎一直在用价值中立的语气描述现实,不难看出他辛辣的语气也是在讽刺社会中的一些蛀虫败类。值得一提的是在60年代蔡受百先生的中文序言中曾这样说道,“在制度进化问题上,凡勃伦把庸俗进化论搬到经济科学中来,把社会发展规律和生物进化规律等同起来,其目的完全在于反对社会主义革命。”自然,囿于当时的意识形态,译者难免要表达态度。但就我个人认为,这本著作的学术性意义是远远大于思考本书写作的政治性目的的。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六):《有闲阶级论》读后感

这本书花了我颇长一段时间才终于看完,

来自1899年的一本书,大量晦涩的字眼,还是英译中的,常常反复看几遍,才终于能体会到一点某一句话的意思。

分析社会现状的书,一直是我的favourite,

尽管这般久远的一本书,还是能给我现代社会现象的良多启发。

读完一遍,摘抄一遍,再看回摘抄一遍,终于让我感觉这本书的真实。

在晦涩字眼的包裹下,还是很能够直接残忍地剖析了现实。

主要讲述了何谓有闲阶级以及解释他们的行为。

简单来说,剖析有钱有闲的一个社会阶级如何炫富,为什么要炫富。

作者认为归根,就是攀比。

有闲阶级以财富作为基础门槛,然后通过工作范畴、礼仪、服装、品味、消费习惯、学术修养、教养妇女乃至奴仆等方面逐一巩固强化自己的地位。

从工作范畴说起的话,有闲阶级崇尚的势必是非生产性的工作,可以是政治、运动甚至宗教等。对于公众而言,这类脱离实际劳动的工作,都是能够博取声誉的。甚至可以说,对有闲阶级而言劳动是可耻的,是损害身份的一种行为。

而礼仪上来说,这一点对我的启发是,我从未思考过“礼仪”存在的必要性问题,但就是这么做了。突然想起那个关于猴子的故事,下一代笼子里的猴子不会再碰香蕉,因为会被打,但很可能连打它的猴子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打它。书中提及大多的礼仪都是无实际用处,但礼仪是一种需要时间进行学习的素养,因此有闲有钱的阶级正是恰好能做到礼仪的典范,而大众则进行跟随。说到底,礼仪或许不过是作为区分人的一项标准罢了,作为有闲阶级而言,是钱以外的又一项门槛。简单的,可以类比成绅士与土豪的不同,礼仪所代表的就更为显而易见了。关于礼仪这一点也可以直接套用到学术涵养的问题上。

而品味上,作者认为能够赢得声誉的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在不断形塑所谓的品味。

这一点可以结合消费习惯来说,就是有闲阶级的品味塑造归根到底就是消费什么样的东西才符合身份。也通过消费品来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而消费品中最容易突显身份的莫过于服装了,能让身边所有人都第一时间看到的身份象征就是服饰,仔细检视那些一般大众认为优雅的服饰,就会发现它处处都旨在传达一个印象:穿戴着并不习惯于从事任何实质的苦役。要是衣物显露出穿戴着这方从事体力劳动的痕迹,即有所污损的话,毫无疑问,这件衣物绝对谈不上优雅,甚至谈不上合乎礼节。整洁而又无污垢的衣服之所以有善心悦目的效果,即便不完全,也主要是因为其让人联想到有闲,免于亲身接触到任何生产工序,例如白色的衣服。大众对高跟鞋、裙子的沉迷也完全适用于这个观点。

有闲阶级便是如此不断通过彰显品味、昂贵消费品体现自身的优越感。

题外话一下,像书中所说人的本性其实会排斥持续的无度挥霍浪费,因此一项开销无论实际上多么挥霍无度,也会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目的作为粉饰的借口。例如艺术品、品牌等。这或许对于奢侈品营销人来说,就是要为客户找到那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购买者能够借着魅力之名呈现高价带来的满足。嗯,同样的,越来越体会到奢侈品真的不能低价。

或许有人会不理解为什么要如此挥霍,为什么有闲阶级不能相对节俭些。从书中观点分析的话,那便是因为有闲阶级有挥霍的必然性,而没有节俭的动机。

为了更好巩固身份,有闲阶级必须做符合阶级内部规范的一些事情,比如穿戴昂贵的服饰。因此,不符合阶级标准的行为倾向会受到某种程度上的约束。

而有闲阶级大多会成为保守党,这也是因为该阶级是受到社会变革必要性影响最少的一群人。因此,他们并不需要去赞成改革,在现状他们已经处于金字塔上层了。

换言之,从书中刻画的我们可以得知有闲阶级没有节俭的动机、也没有变革的需要、更没有参与劳动的理由,在这一个大前提下,现存的许多有闲阶级行为就相对更好理解了。

所以往往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批判一些不符合自我价值观的行为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因为,大家都不过是在做自己阶级范围内认为是正确的事情罢了。比如,某个人在某家名品店买了上万元的一只杯子又与你何干呢,或许并没有太多瞠目结舌的必要。

举一个书中我觉得很有趣的例子,有一位国王在没有侍从官在场的情况下,宁愿坐在火炉面前竟然毫无抱怨地忍受烈火的烘烤,而侍从官的职责是移动其主子的座椅,虽然这使得国王自己的尊贵的躯体难以复原,但对于国王而言如此一来能够保住了其最神圣之躯免受卑贱的玷污。对国王而言,并不能重视生命甚于名誉,因为倘若如此,他便会丧失其生存的意义,所以对他而言选择被烈火烘烤才是明智的行为。

在进一步讲,除了有闲阶级有攀比,人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会与旁人比较的物种。

或许旧时还好,待在自己的阶级里面过着安定的小日子。但互联网时代可爱又可怕之处是,信息无限的流通,导致人们可以看到太多其他阶级的行为。在比较心理的影响下,比起信息较不流通的时期,人们的幸福感往往容易减半。

通过周遭的人,人们很容易会形成一个模糊的评价标准,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得忍受同侪的轻视,久之甚至让自己也看不起自己。如书中作者所言,人们的自我尊重往往来自于邻人对自己的尊重。

这很可怕也很现实,因为倘若你的自我评价来源于他人,你就是把标尺交到别人手里,活在他人的眼中。所以越来越明白,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标准的重要性,这真的能给你带来幸福。举个简单日常例子,就是如果太依赖恋人,喜怒哀乐都放在恋人身上,你就会失掉自己,永远难以得到满足和快乐,因为你永远没有办法完全控制他人。

当然,说得容易,这真的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需要极其强大的内心。自问也离很远,但可以做到的事,形成这个意识,一步步完善自己的价值体系,不要把刀子交到别人的手里。

这本书贯穿全文都提及攀比,在生活中人往往穷尽一生,试图证明自己与他人不同,其实不过是一棵树上的不同叶子罢了。何必过于眼红他人的纹路,你自有自己的一番喜悲要顾。

上面说完了有闲阶级本身,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点十分值得分享,就是女人。

有闲阶级与非有闲阶级的雏形就是男人与女人,由于身体构造的不同,在部落中,男人更多从事狩猎等带有功勋性的工作,而女人则从事部落内的日常劳作。久之,形成不同的地位。甚至到后来,所有权的雏形是男人对女人的拥有权。

后来,看似在家族当贵妇的女人,其实归根也不过是家族男人的附属品,用于彰显男人的地位。用书中的话就是“越位休闲”,女人并不享有阶级地位,享受的一切消费品都是一种越位休闲,来显示主人的地位。

甚至会用所谓的女人味来进行对女人的约束,例如陈旧的束腰、缠足,明显不是舒适的方式,就是因为她们并非地位的拥有者,作为附属品,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才能更好满足主人的地位需要。

就连女人的知识涵养,也必须符合两种类型,一是符合家居需要,二是符合可展现的才艺以及技巧,而不是自己的需要。比如大多需要学习音乐、美术一类的知识,这些大多可以用作主人地炫耀行为。

这些种种的观念,终于让我体会到,当年女性解放革命实属不易。

回忆起,之前看的那本关于女性职场的《向前一步》,真切感受到社会在进步。现在我们能这样谈及女性,鼓励女性去向前迈步。

突然想到,其实现在很多女性甚至自愿选择成为附属品,无论出于什么想法,我尊重这项生活选择的自由。但是,我更鼓励女性可以活得是一个人的立场,而非一个女人。

在说完,有闲阶级、女人之后,最后要谈下的就是关于书中提及的下层阶级。关于这块的剖析最是赤裸裸地残忍揭穿。

对于下层阶级而言,通常获得物品的手段就是靠生产性的劳力。

下层阶级的人们无论如何都免不了劳动,所以劳动这个污点不会带给他们太大的损伤,至少在他们内部并不以为辱。反倒是由于劳动是他们所认可以及接受的生活形式,他们以能在工作效率上出类拔萃、生活上的节俭而引以为傲,这通常是唯一能开放给他们攀比的底线。

而这些赤贫者和那些将所有精力耗在日常生计奋斗上的人,都是保守的,因为他们没有余力去想明天以后的事。

但是与此同时,中下层阶层也是很容易被诱惑去做变革的人,也恰恰因为他们有生计改变需求,才会处于这种境地。但是,新方式变革常常难以撬动有闲阶级,而又会受到自身阶级保守份子的压制,往往十分容易遭遇失败。这便是下层阶级存在的典型困境之一。

由于并非文章的主线,因此这块作者并未过多着墨。我也尚未能相处一个所以然来,关于下层阶级的讨论就且收笔。但愿,往后的某段经历或者某本书更给我就这点更大的启发,再作分享。

《有闲阶级论》总的来说让我更了解社会阶层这个概念,另外,由于知道了难处也更为历史上劳动的倡导、妇女的解放革命所感动。

《有闲阶级论》读后感(七):荣誉的游戏

明显有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在这里,我们不讨论苏轼的文学成就,单单从其日常生活中就能发现苏轼代表的是一种明显的“有闲阶级”。

在宋朝,士人的服装以肥大为主要特征。服装肥大,行动多有不便,尤其是在涉及到生产的领域,肥大的服装不适合出现在田间地头以及人口相对集中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场所。毕竟在劳作期间,肥大的服饰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宋代士人在出门、做客、赴宴等场合多穿圆领袍衫、紫衫、凉衫。唐宋时期,士人多戴幞头。幞头是一种包头软巾。相传北周武帝时裁定用四条带子,谓之“四脚”。隋时加桐木骨子,使巾顶高起,后世或以藤、竹等为骨。在宋代,士人中流行方顶重檐的桶形帽子,这种帽子相传为宋代文豪苏轼所戴,故称东坡巾。其巾制有四墙,墙外有重墙,比内墙稍窄小。前后左右各以角相向,戴之则有角,介在两眉间。

不光服饰,苏轼在饮食方面也有相当造诣。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回赠肉”的特点是鲜香醇厚,油而不腻。东坡肉的原型是徐州回赠肉, 为徐州“东坡四珍”之一。苏东坡在徐州留下了四道名菜,除回赠肉外还有金蟾戏珠、五关鸡、醉青虾、后人将这四道菜称之为“东坡四珍”。不只有东坡肉,还有东坡羹。东坡羹是指所苏轼烹调的一种菜羹。其诗《东坡羹颂》引:“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盌在菜汤中,入生米为糁。”

元符三年,65岁的苏轼从海南北返回中原,沿途受到地方官的欢迎。韶州太守狄咸视苏轼为偶像,热情招待了他。并为他特地制作了东坡羹。苏轼欣喜之余写下了《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

在饮茶方面,苏轼还写过一首六百多字的五言长诗《寄周安孺茶》,在这首诗中,苏轼对茶史、茶道、茶品、茶功和他自己的饮茶经历做了全面的总结。“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茶使他保持心胸豁达,头脑清醒的灵丹妙药。

从苏轼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形式作风颇有“无为”之风。而这种情况在以贵族制度为主的欧洲社会也屡见不鲜。贵族习性是这样一种习性:它利用了所有超过其他阶层的持重性的细小的生活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注入了性格、权力和上层地位的表达。

年轻的贵族,通过何种重要技艺的训练,以维持他那阶层的高贵尊严,并使自己配得上对同辈市民的优越性——是他祖先的德行把这些市民提高到这一地位:是靠勤奋、坚韧,还是自我克制?因为他所有的言谈、所有的举动都受到注意,他学会了习惯性地估计日常行为的每一情形,努力最为合宜地履行那些微小的义务。因为他意识到他多么受人注意,人们多么偏爱他的爱好,所以,他的行为哪怕是在最无关紧要的场合,也带着那种一想到此就会引起的悠悠闲适与高尚庄严的神情。他的神态、举止、风度,所有表明他自身优美、文雅的优越感的东西,这些都是出身低微的人从来不可能达到的。这些是他意欲用以使人更易于服从他的权势,以及根据他自己的意愿控制人们的倾向的艺术:在这点上他很少失望。这些由阶层与显赫来支持的艺术,在普通场合下足以统治人世。

明显浪费

凡勃伦的有闲阶级理论认为有闲阶级不光是需要拥有足够的金钱,还需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即“明显有闲”和“明显消费”,这样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尊崇与荣誉!明显有闲和明显消费最终可以落脚到浪费上。这一理论为我国富二代的炫富行为提供了合理的社会与心理深层动因如今,富代之所以被称为是富二代,是因为他们并非靠自己创业而进入有闲阶级,而是靠父辈创业留下的资本积累而进入有闲阶级的,是由富一代所派生出来的有闲阶级!在凡勃伦看来,明显有闲和明显消费有闲阶级获得社会尊重和荣誉的最有利证据!为什么要强调“明显”两个字,是因为这些证据倘若不被人所知,即使有也等于无!所以,对于急于想获得尊荣的富二代而言,炫富,是能够让人们知道自己社会地位的最直接手段!

明显消费的内涵就是为了博得荣誉和认可。而这种人类行为早在人类史的初期就有表现。

一个人不仅以送礼物这种慷慨的挥霍来证明他的优越,而且更引人注目的是,大规模地损毁他的财产仅仅是为了显示他对它们的毫不在意。这种损毁也是以戏剧化的宗教仪式进行的,并伴随着傲慢的挑战。行动往往采取竞赛的形式:如果一个酋长打破一个铜壶,或烧掉一堆毯子,击碎一条独木舟,他的对手就有责任毁掉至少与此一样多的东西,可能的话甚至更多。他会轻蔑地把陶器击碎送给他的对手或者当做荣誉的标志来展览。比如,多年前在埃及报纸的报道中,两位吉普赛人发生了争吵。为了解决争端他们郑重其事地把全部部落叫到一起,开始轮流杀自己的绵羊,然后又烧掉他们所有的钞票。最后,其中一个看他快要输了,就立刻卖掉六头驴,以求无论如何要成为斗争的胜利者。

什么是胜利?什么是获胜?胜利意味着在游戏的结局中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感。然而,这种优越感的标志很容易赋予获胜者一种各方面都很优越的假象。就这一点来说,他赢得了比游戏更多的东西。他赢得了尊重、荣誉,并且这种荣誉和尊敬立即为胜利者所属的人群带来了利益。所以,胜利很容易从个人传达给集体。最纯粹的例子就是象棋比赛,它的胜利没有任何可观的或令人愉悦的东西,证明了胜利本身即具有魅力的事实。

有闲与浪费的结合表现

——美国白人的太阳浴

16世纪后期,英国完成了宗教改革,但一些加尔文派(英国新教)教徒认为改革后的英国国教仍然保留天主教旧制的陈规陋习,应该进行清洗,让教徒们都过“勤俭清洁”的生活。这些人被称为清教徒。英国政教合一的政府视清教徒为“异教徒”,进行了大规模镇压,导致大批不愿放弃宗教信仰的清教徒逃离欧洲,移居北美。1620年11月,102位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到达马萨诸塞湾,建立了新英格兰地区的第一块殖民地。清教徒移居北美大陆,一方面是由于英国政府的迫害;另一方面,多数清教徒的真正动机是想在这块大陆上寻找它们实现宗教理想的“净土”。他们身带《圣经》到那里不是追求世俗生活或发财致富,也不是探险或寻求刺激,而是认为上帝选择了自己去另建一个“新”英格兰。正如法国学者托克维尔(Charles Alexis de Tocqueville)所说,在新英格兰海岸落户的移民“并非迫不得已离开故土,而是自愿放弃了值得留恋的社会地位和尚可温饱的生计。他们离开舒适的家园,是出于满足纯正的求知需要;他们甘愿尝尽流亡生活的种种苦难,去使一种理想获得胜利。”

由此可知,基督教对美国人的影响巨大,已经深入骨髓。公开以炫耀消费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荣誉与优越感,并不能得到美国社会的承认。例如美国富豪唐纳德•川普,虽然坐拥十几亿美金的财产,可是其奢侈的生活方式不能得到美国人民的认同。尤其是在其宣布参加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他是在制造噱头,以其取乐。

如此,明显有闲和明显浪费这两个原则,就集中地表现在了美国白人的皮肤之上。这里不涉及种族歧视,只是对美国社会做客观地描述。白人群体在美国依旧占据了权势榜的主流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他们表达自己的荣誉,在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下,逐渐表现在自己的皮肤之上。

从2013—2014年全球癌症报告中可以看书黑素瘤的致死率正在逐年递增。并从之前的统计数据中也可以看到,黑素瘤致皮肤癌变的趋势也是从1975年开始就逐年递增的。而恶性黑素瘤的致病原因如下:一些研究资料提示,其发生与下列危险因素有关:基因、环境及基因/环境共同因素。比如不典型(发育不良)痣或黑色素瘤家族史、光导致色素沉着的皮肤、不容易晒黑皮肤、红色头发人种、强的间断日光暴露、日晒伤、多发黑色素细胞痣。

家族病史与基因的情况之外,剩下的致病原因几乎都一致地指向白种人的皮肤。白种人的皮肤性质加大了他们患有黑色素瘤的可能性。

即使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白种人依旧以晒出一身”健康的”小麦色的皮肤为审美标准。认为皮肤越清晰地展示出小麦肤色,人就越健康。所以,我们会发现,在美国海滩上面成群结队的白种人暴晒在太阳的紫外线之下。

而在这种追求健康的表现之下,却隐藏着一种“炫耀性“的逻辑:有闲与有钱的结合。

首先,”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在美国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已经成为共识。美国人的平均工资水平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都高,而且相应的法律与社会保障体制对劳动报酬权的保护也非常健全。不急着挣钱,把时间大把大把的消费在海滩之上,这就体现了沙滩上的这些白种人身份地位的优越。而晒出一身小麦色的皮肤,需要时间的大量积累,并且因为白种人缺少黑色肤质的基因,所以过一段时间不晒太阳,皮肤就会还原成天生的白色。所以,一身小麦色的皮肤,证明了沙滩上的白种人可以有余闲把大量本来可以用在工作上的时间花费在这些看似“毫无用处“的事情上。这种对时间的浪费,也正好说明了对金钱的浪费,也充分证明了这些沙滩之子在社会阶层中所处的地位。

其次,小麦色的皮肤还证明了另一件事:沙滩上的白种人是不坐办公室的。坐在办公室里面的人是接受不到日晒的,或者暴露在太阳底下的机会很少。同时办公室这一形象代表了工薪阶层。工薪阶层的生活状态是出在时时刻刻的忙碌之中,面对纷繁的工作环境分身乏术,不能安心地花大把的时间晒太阳。同时工薪阶级的薪资水平也限制了他们出去享受阳光的时间。

最后,长时间的暴晒在阳光之下对于白种人来说,是属于一种自我伤害型的娱乐方式。而他们参加这种游戏的原因,或许就是博取荣誉,显示其所属的社会阶层和身份地位。虽然这种方式对他们的健康有极大的隐患,但是,为了胜利,这一人类古老的”歧视性本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甚至让人无视自己面对的风险。胜利就是满足,胜利就是一切。

文章里面有大量的其他书目中的“引用”,直接搬过来的,没有地方标明出处,就是看书的一种心得和总结,不能当做论文发表。

推荐阅读
  • 五年级原创作文—-读后感
  • 马艺喏/《小王子》读后感
  • 看完作家豆豆小说《背叛》的读后感

    看完作家豆豆小说《背叛》的读后感

    这是书中最后一次见面温存之后帮点了烟年前说在看的小说《背叛》终于也翻到最后一页。《背叛》小说有它的时代背景,93年的故事当时改革开放之初,商业的冲击之下姓资姓社都...

    01-04

  • 拜读王孝金老师《读后感》有感

    拜读王孝金老师《读后感》有感

    #车轮上的自由#拜读王孝金老师《读后感》有感□江勤珍拜读恩师《读后感》,受宠若惊汗注颜。半瓶子醋岂能晃,高山仰止敬师贤。作者简介:江勤珍(网名:寒江雪)女,1956年...

    12-31

  • <春风十里不如你>读后感

    <春风十里不如你>读后感

    读冯唐的春风十里不如你,句子像湿漉漉的早晨叶尖儿上一闪一闪的露珠,像大雪天蒸笼里端出来的空气里弥漫了新鲜的面粉的馒头,像树枝上翻滚跳跃的清脆的鸟儿,每一个句子都...

    12-29

  • 【第一读写营】优秀学员《论语》读后感

    【第一读写营】优秀学员《论语》读后感

    【第一读写营】主理人徐静感想我记得我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我男友他很少用语言我表达心意,但是他有好几次遇上他觉得好吃的,或是他同事他朋友觉得好吃的,他就会给我搞一...

    12-20

  • 教育星空中的暖心航标——朱蕾蒙老师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

    教育星空中的暖心航标——朱蕾蒙老师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

    视频加载中...朱蕾蒙,本科学历,临渭区胜利小学数学教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投身小学教育多年。秉持耐心与爱心,精于运用趣味教学法,激发学生潜能。注重品德...

    12-20

  • 读后感的4个写作方法和3个写作步骤

    读后感的4个写作方法和3个写作步骤

    从小学到中学,读后感的写作都是必须学习和经常练习的一个内容,今天,我们来谈谈看似简单的读后感,要如何去写好它。一 为什么要写读后感大部分孩子认为,写读后感只是老...

    12-19

  • 听课笔记:习作《写读后感 》执教:余慧琼

    听课笔记:习作《写读后感 》执教:余慧琼

    一、课前交流。师:同学们,爱读书,爱生活,相信你们也一定读了不少的书了,是吗?今天在上课之前,我们就来玩一个和猜书名有关的游戏好不好?来做好准备。(播放音频)猪...

    12-17

  • <<拼命工作可以磨炼灵魂>>:读后感

    <<拼命工作可以磨炼灵魂>>:读后感

    人如果从早到晚辛勤劳作,就没有空闲。古话说“小人闲居不为善”,人这种动物,一旦有了闲暇,就会动不正经的念头,干不正经的事。但如果忙忙碌碌、专注于工作,就不会有非...

    12-14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