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国学溯源》读后感精选10篇

发布者:大好河山 2021-11-13 01:31 原作者: 文章吧

《国学堂·国学溯源》是一本由梁冬著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学堂·国学溯源》读后感(一):男子容貌美

从《国学溯源》这本书中,我领会到对文字的独特解释。在生活中,如果你碰到一个男生说他美而不是帅。那你就好心做坏事了!他会认为你讽刺他“娘”。其实,“美”这个字最初是形容男子容貌俊秀;时境变迁误用来形容女子有皎月之貌。

《国学堂·国学溯源》读后感(二):对这本书不是很认同

总体来说,我一直都是很喜欢梁老师的节目和书籍的,但对这本书,我是拒绝的,我并没有看很多的内容,我看了下前面的序章,说孔子提倡厚葬是因为自己在从事葬业,就决定不要再看了,不知是梁老师是真的这么认为还是在开玩笑,亦或是这只是嘉宾的观点,不管怎样,都是让我所无法接受的,因为我觉得这种说法,实在太荒唐。其实,对梁老师而言,来谈整个国学,甚至国学起源,我觉得对他来说,这个话题实在太大,以他目前的国学修养来说,恐怕他难以承受。当然,我也得知这本书是节目中的两位独立学者的观点和看法,所以,也比较释然,因为根本无须对这本在意了,他们爱怎么扯那是他们的事情。对于国学认识和认知,个人认为南怀瑾老师的教授,更值得信赖。至于其它的那些独立学者,我也只能敬而远之了!

《国学堂·国学溯源》读后感(三):国学是我们的文化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到底在哪啊,就在国学里在中医里在汉字里,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就说没有那才是无知。文化这个东西说起来很抽象,因为他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具有一样的文化才能聚成一股绳,比如官商勾结比如结党营私,中国人活了几千年绝对不能只传下来汉字这么简单,看古人的很多著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把人生社会看透了,只是随着文明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提高人们的欲望越来越难以填满,同时人性的丑恶也就越来越泛滥,于是后期的文化也就变得越来越接近世俗接近生活,我们讲究实用主义嘛。当我们深陷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奔涌向前时,不妨停下来看一本书,我们那么卖命的奔波到底为了什么?

为了共产主义纯属扯蛋,为了孩子就会教育出各种纨绔子弟,为了温饱早已鸡鱼吃腻,为了更大的面子更高的地位只是你的脸就那么大你的个子就那么高,多反思,多想想,是好事。

《国学堂·国学溯源》读后感(四):思者反动,而行者曲解?

从西方到东方文化、思想、方法的起源和发现相对比较着来看国学,是《国学堂•国学溯源》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读感,它是由旅游网热播的国学渊源系列节目《国学堂》的访谈资料整理而来的,其中轻松幽默诙谐的笔触和练达自如的旁征博引,似乎一下子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与那些永远高高在上的国学亲近了很多,例如书中对老子和孔子思想古为今用的总结:“老子若山,孔子若水;老子出尘,孔子入世;老子神游宇宙,孔子直面人生;老子思想潜移默化渗透进华夏血脉,孔子思想登堂入室规范着国人的行为……”等读起来琅琅上口,读过还颇有回味,给人一种从来不与时代脱离的感觉。

在本书中,始终位居东方思想最高点的国学似乎也走下了神坛,让人更容易理解和轻易认识,其实国学早就走下神坛了,不是吗?就像近几年国学已经越来越发展为一种产业甚至是一种盈利手段一样,国学被过渡利用的现实就是最好的例证,不过正如老子的无为论说一样,极致的也将是危险的,于是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随处可以看到以“国学”为代言的系列书刊,以及讲习班、推广所……真可谓泥沙俱下势不可挡。虽然《国学堂•国学溯源》是众多国学产品中的一个,虽然本书的内容有些地方有些思想的引用以及解读可能有些粗糙或欠考的地方,但是总体来说可读性还是很强的,书中大量旁征博引了历史上中西方一些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们大量的奇闻趣事,以及两位学者自己对它们的理解以及延伸解读,尤其是对甲骨文象形字的解读,读来还是挺有意思的,我知道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文字解读,都是后人给硬加上去的,但是夹叙夹议中,还是能让阅读者获得某些关于国学关于文字的常识性知识的,另外也为呆板的国学知识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增加了趣味性。

值得一提的就是这样一本关于国学至理至性的书,怎么读都有种过于热闹的感觉,尤其是随书附送的《国学堂》节目的CD光盘,虽然主持人诙谐智慧,嘉宾博学风趣,可以说古今历史、中西文明信手撷来,但是是语气或是语速的原因吧,听起来总给人一种更快更强的逼迫感,我不知道这是它的优点还是缺点?我也不知道这就是“思者反动,而行者曲解”吗?反正我只知道自己很累。

《国学堂·国学溯源》读后感(五):国学博大精深《国学堂》

国学博大精深《国学堂》

这几年国学热,很多孩子都去学国学,什么国学呢,就是《弟子规》还有《四书》。《弟子规》老师还能讲一讲,至于《四书》基本上就是背,老师是讲不明白的。过去的孩子小时候都要把三百千背下来,相当于识字,然后被《四书》,不懂也要背下来。就好像我们现在背乘法口诀和元素周期表。在那个年代中,这些文本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你想要成为一个文化人,就必须掌握,即便小时候不懂,以后有一辈子的时间去和这些东西不断相遇,不断使用。比如《千字文》,中国古代是没有阿拉伯数字的,那么怎么计数,数量少就用甲乙丙丁,多一点就是子丑寅卯,超过一百就不太好办了,怎么办呢,就用《千字文》。民国为故宫文物编号都是用《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字是第一号,地字是第二号,上贡院考功名,考棚都是这么排的,你不会背《千字文》你都找不到你的考号。所以你说你背不背。那时候,给孩子起名,为自己去字,给店铺起名,写对联,只要涉及到文字,就都离不开这些东西,中医、武术、算命都离不开这些符号。所以古代人背这些东西是必须的。而现在的孩子,你背下来了,你以后还有机会去使用吗?过去一个乡村私塾先生就能把《四书》讲得头头是道,现在你连找一个能够讲清楚《四书》的人都找不到了,如果将来从事古文字研究,古文化研究,真的先不出,还背那些东西做什么。

《国学堂》这本书分成两个部分,上篇是国学起源,下篇是汉字密码。国学起源这部分写得相当不错,不是在介绍国学,而是有很多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从这里面知道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这部分内容的作者是一位隐居终南山下二十年的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没想到现在还有这样思想深邃,思考历史文化的隐士。

书的第二部分是汉字密码。关于汉字我也挺感兴趣,没少买关于汉字的书,心理想如果知道了汉字的本来意思,教给学生识字的时候,不是事半功倍吗。不过了解了汉字的来历以后才发现,很多汉字的演变,本来的意义都没有定论,都是各种说法并存。而且汉字的意思并不都是象形字那么简单,并且汉字的本义都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很多都和婚姻、家庭、性密切相关,对于没有类似经验刚开始识字的孩子,没法讲清楚。

《国学堂·国学溯源》读后感(六):追溯传统文化脉络

记得06年在《百家讲坛》栏目看到《于丹〈论语〉心得》时,自己激动的辗转于各个书店,询问此书是否上架,从那时起开始关注国学,关注传统文化。正是因为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人类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它没有中断,儒、释、道三教构成的传统文化主体仍保留至今,儒家讲求天时地利人和,提倡自己创造;佛家讲人的一切烦恼、痛苦都是人自身造成的,要除去贪嗔痴;道家认为,要遵循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不以个人的意愿去改造,强调自然无为。

旅游卫视的梁冬先生,约请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唐汉分别讲授国学起源和汉字密码,从另一个角度着手,开始了这场国学溯源之旅。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由王东岳先生讲解国学起源,从文化的源头开始,纵横捭阖、贯通东西,逐步梳理文化的变迁和生活的改变,分析生存形势如何决定一种文化与文明,展现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真知灼见和长远预见。下篇由唐汉先生为我们说文解字,看文字如何精妙反映出一个民族、一种文明的发展史。

梁冬在序言中写道,中国古人最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在工作的同时,也在表达他们的感情,中国的工艺品,其背后不仅仅是一个工艺精美的问题,你在一个作品里,能够看到一个人用很长的时间,安住在他的内心当中,享受他和某个物料之间的关系,最后由一个器皿投射出他内心的放达、粗犷、宽容和对变化的接受。读着这些话,感觉到人们倾注自己的心血,为物品注入灵气,物就是我,我就是物,就像西方爱乐人演奏时,全身心的投入,那种陶醉,那种享受,正是我们当代人身上所缺乏的。

看了很多国学方面的书,坦白而言,我不太喜欢本书,倒不是风格的问题,而是个人感觉本书有些内容,纯粹追求眼球效应,缺乏让人信服的依据,反倒是余秋雨先生《问学》,记忆较深。

当孔子像屹立于长安街,当寻根文化慢慢开始,当国学教育慢慢普及,当道德教育渗入生活,人们就会用强大舆论与自觉要求自我,提升自我,那时享乐主义、金钱至上、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潮,会慢慢淡出市场。所以说,追溯传统文化脉络,重塑中华文明是我们每个国民的责任与义务……

《国学堂·国学溯源》读后感(七):国学繁衍的一支有力代表

国学溯源是我近期看的所有书中最喜欢的一本,每天都把放在床头,睡前仔细的读上几页,还舍不得多看。第二天晚上看的时候还回过头来把前面的再翻翻。很多人可能就无法理解,那为什么我会给很多一般话的书四星,却只肯给这本书三星。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科班培养出来的中文系毕业生,我当然是知道我可以不同意你,但我誓死捍卫你的发言权利这句话的。关键是捍卫他人的发言权并不代表就要否定自己的观点,甚至根本就不敢有观点,若此,人类变成一堆应声虫的那天也就距离灭亡不远了。

这本书主要分成两个大的部分,一是王东岳给大家讲析国学,我的主要观点分歧都是在这一大块的。另一方面唐汉先生解字解了那么多年,原先我稍稍触及过他的一些著作,自然也有赞成有反对,但“字解”这个活本身就是会导致一堆分歧出来的,自古有之。过多的讨论这个最后也还是争辩不出一个结果。就像闻一多讲诗经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不断批判的汲取前人成果有必要的时候提出新学说即可。不会有什么绝对的正确错误。

此外,《国学溯源》这本书本身就是由一档节目改编而成的,现在这样出书的不少,比如凤凰卫视读书频道梁文道的《我读》现在也已经出到第四本了。但《我读》本身的定位就是展示一方观点,欢迎争辩讨论,同时本身又不是对话类的访谈节目,自身的风险很低很低。《国学堂》这个栏目就不同了,梁东先生代表的已经不是一种观点,而是杏坛之上的宣教,不论如何谦虚的发言,节目的定位本身就会激起人们的反抗意识,尤其是一旦访谈者与受访者的观点稍有瑕疵或前后哪怕有一点点对应不上的地方就会遭到大量的诘责甚至攻击,在一个国学成为“炒作点”的社会中,人们一旦涉及到热点话题很难给予理性的思辨,大对数只是停留在情绪的宣泄上,所以《国学堂》这个交流的平台很有存在下去的必要,同时也是真正面临任重与道远状况的节目,这是国内娱乐节目为主打的电视人很少会面临,更糟的是挑战的性质远高过能带来机遇,因此,不论观点相同与否,我们理应向严肃工作着的台前幕后的人致以敬意。

梁冬和两位先生关于国学的探讨可圈点处颇多,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我们这个社会现在在炒作的国学斗都不过时万米深海表明上的几米浪花,真正的内涵都没有碰触到。这也确实的反映出整个社会缺乏安全感的现实,学习甚至发扬国学是已经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此时我们面对的还是连基本生存都很难解决的状况,因此国学繁衍的土壤已经承载了数千年,为往圣继绝学是我们想的,但空留一声叹息罢了~

《国学堂·国学溯源》读后感(八):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在网上检索易经信息时,偶尔发现有某名校挂牌易经高级精读班,收费标准六万六千元,学制半年。此外又有国学班、哲学班、历史班等,同样学时短而学费不菲。不单成人如此,幼儿园、小学、中学等诸多院校亦将国学纳入教学范围,以此作为宣传教育的资本与经济利益的来源。与国学相关的视频、书籍,每日皆在更新之中。国学已脱离五四运动与文化革命时的尴尬境地,昂首挺胸重现国民视界。只是对于国学,说的人太多,自身接受的信息量太大,往往使人更加困顿迷茫。好比一部《道德经》,王弼注、陆德明注、成玄英注、王安石和释德清也注。一字十几义、几十义,浑然不知如何取舍。大有黄河之水天上来,挟泥沙俱下之势。

所以国学需要正本清源,需要系统的推导追溯,最终落实在如何运用并籍此体现当代价值之上。

《国学溯源》分上下两篇,上篇既是对国学起源的整理。整理的切入点是依托古代民众的生存结构,对生存背景进行剖析,结合与民众息息相关的饮食、战事、丧葬、士农工商业的发展等,完成国学源起与流变的解说。儒家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孔子便被摆上神坛,几千年中一直是不可动摇的偶像派人物,以其实务性的思想指导着民众的生活。在上篇中,作者还原了孔子的本原面目——教育家、在野党派领袖、殡葬公司主管。言语犀利,观点客观。尤令人拍案处,是作者从医学角度对老子形象进行再造,又从思想角度将这一道家代表人物归为古儒,令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由多元归根为一处。至于法家如何在儒家学说掩盖下服务于统治者、墨何缘何由显学的地位而没落不闻,尽皆一一展现。虽限时间篇幅不能展开做进一步论证,但每言必有物,可谓国学通俗读本之善。

下篇《汉字密码》则由汉字切入,以正人们对传统思想的误读,及讨论文字与中国文化、民俗等方方面面的联系。文字形成六书又经简化而成为符号,大多数已不能就其形直接观测到现象。溯源之时,作者前溯甲骨,次则篆体,深究文字造成方法、字形、字音、字义等,以这一文化传承的载体,来重现历史、思想等诸多变迁。虽有不顾文字经时间洗练后的流转延伸,刻意循求古义而忽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书籍字句释意的嫌疑,但此一方法确乎开辟了另一空间,令经典的意义得以扩充。《汉字密码》中,作者又特别提出当今教育现状与改正方法,既结合传统形象思维与西方逻辑思维,使学子能在道法自然的传统思想氛围中,获得教法自然的学习方式。从填鸭式教育中走出,发现并伸展自我独物禀赋。古文字、古思想为我所用,此又一例。

科学技术带动生产力,生产力使经济飞速发展。在这过程当中,传统社会公德良知正在遭受强大冲击。艺术的、诗意的栖居生涯仿若成为与经济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面,逐步淡出人们视野。环境污染、见死不救事件频频发生、比比皆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竟至堕落到此般田地,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文化甚而是对西学的反思与正视不足之故。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昔人话犹在耳,读者焉可不察。

《国学堂·国学溯源》读后感(九):国学堂

国学堂

《国学堂 国学溯源》原本据说是旅游卫视的一档电视节目,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不过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这本书是根据两位学者的讲座整理的,其间还有主持人的串词穿插其间。

近年来,国学可谓是炙手可热,不论是小学生的国学教育,还是祭祖大典,又或是名人故里之争,聪明人都可以嗅出,其间有一股浓浓的铜臭味,说到底,国学,在当代社会,也不过是一项产业罢了。

国学用讲座的形式来传播,较之用书籍传播有几个优点。如形式生动活泼,可以彼此有交流,便于问难答疑等。这几点尤其是形式生动活泼在本书中就有体现。将孔子形容成殡葬公司等,就体现了这一点。

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讲座中学者的思维固然会很活跃,但与之相伴的,则是逻辑严谨和知识点准确这两方面往往有所欠缺。前些年,南怀瑾先生的书畅销大江南北,南老的书均为讲座演讲整理而成,后来被人挑出硬伤无数。其实,演讲时兴之所至,其博征旁引往往会超出讲稿范围,有记忆不准确之处实在是在所难免,若是出书时不加整理,自然会有许多硬伤。

就手中这本《国学堂 国学溯源》,我认为其中有许多有教益的地方,比如讲述儒学的起源,阐述从巫文化转入儒文化的发展历程,令人信服,还有阐述社会越来越糟,所以学说也越来越严酷也很有道理。但书中也有许多地方是我感到不满意的,太过重视对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字义的分析解读而轻视典籍,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不可否认,唐汉先生对于甲骨文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解释,但象形文字也就是模拟图形,自然可以有许多解读,仅仅对字形去揣摩是不是有些过于武断?也许会犯下“波是水之皮,滑是水之骨”之类的错误。

还有对《论语》首章的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居然可以解释成“学完了不断的复习,不就可以说给别人听吗?有钱的人从远方来向我学习,不是很开心吗?这个有钱人很笨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修为吗?”

还有这段:为什么孔子和孟子要讲孝呢,孔子和孟子没有父亲,父亲早早都死了,他当然可以讲了。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他们当然坐着说话不腰疼,孝为大苦大难和大义。当他知道孝有时候是个很沉重的负担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讲这个孝字了。——好吧,我可以把它理解成幽默感。但接下来的这一段,就不那么幽默了。

我们今天从人格平等这个角度来看……其次,我跟你来往不来往的权利,你生我养我,这是法定义务,但是我跟你来往不来往可以说是我的第一人格要求,如果我们连这个人格要求都没有,我们讲什么民主,讲什么个性。——我第一次听说,民主和个性与有没有权利跟父母不来往,是有密切关系的。

还有,发养老金是社会的责任,给父母亲情慰藉是孩子的责任。——我们这位王东岳先生不是生活在终南山脚下,我看是生活在北欧才对。

至于中国最后一次人吃人的时代就是太平天国起义时期,这种硬伤,我就不列举了,坦白说,我没这个能力,也没这个精力,上面挑出来的我不敢说两位学者不对,只是觉得有些碍眼,写出来求教于方家。

总之,我更愿意推荐给朋友钱穆先生的书作为国学入门的教材。

《国学堂·国学溯源》读后感(十):姑且谈之,姑且看之吧

这样一本与国学有关的书,竟然看了整整数个月,可见我终究是一个愚钝的人。而看完后写起书评,却又张口结舌,半天不知该从何说起。

也是,看到他人的书评,无不洋洋洒洒数千字,好的、不好的,该说的都给说完了,自己也不知还有什么需要说了。

本书——《国学堂》,原是从电视节目中选录的,所以带着浓厚的口语化。在内容上分两大部分,在主持人梁冬的主持下,由独立学者王东岳与唐汉分别从各自擅长的角度讲述国学的溯源。

在认真的学习后,感觉还是受益颇多的。两位学者所强调的是,从“实际”出发去理解古人的思维、古人的文字、古人的哲学,而并非过度的抬高或贬低。“实际”二字,实际上也切合“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哲学观,因为在文字诞生之时,物质不丰盛,一切的文字自然只会从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行为中创造出,这样的想法是非常正确的。

但是,遥远的过去,毕竟早已过了数千年,再如何走近他们的生活,也难以真实的去理解,所以,对文字的演绎,本书依然只能是“一家之言”的结论,谁也无法确定,是否真的正确。

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一些小小的拙见。

首先是书本的排版问题,因为是本书中有三个人的口吻的内容,所以,我建议在编排上,还是最好以不同的字体或者少许的注明来区别,虽然大部分人看了也懂,但是那样的效果会更加好,看起来既清晰又直观,对于少部分人来说,也不会产生误解。

其次,则是关于王东岳老师对孔子言论的一些看法,虽然有其独特风趣之感,但是我还是觉得稍微不太合理。

一个,王东岳老师认为,孔子是一个没有知识但有文化的人。这样的说法自然也不是错误的,孔子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深的道理,但是孔子可能不会做一道小学的数学题。可是,这样的说法是否就带着现在人的眼光去偏颇的看待呢?以现在的理念去看待两三千年前的古人,去评定对方是否有知识,这样是否不合理呢?在当时的社会中,在古代的中国来说,确实的,是重思想而轻科学,但是,这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问题,要求孔子具有丰富的“知识”,而不仅仅是“文化”,我觉得,不太可能。

另一个,则是对《论语》首章的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王东岳老师认为,该句子的意思是:“学完了不断的复习,不就可以说给别人听吗?有钱的人从远方来向我学习,不是很开心吗?这个有钱人很笨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修为吗?”在这里,其他我也不多说,我就提“朋”这个字,王老师的解释是“有钱的人”,理由是,“朋”在甲骨文里是两个贝壳叠加,古代以贝壳为钱,所以两个贝壳叠加就是有钱的人。也许在甲骨文中这样的理解是对的,但是后面两位老师也不断的提及,孔子或者战国春秋及以后的人,并没有看过甲骨文,那么在战国春秋时,“朋”字是否还是甲骨文时代“有钱的人”的理解,抑或是早已朋、友合并为同一意义,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只是我怎么都觉得,若孔子对《论语》的理解仅仅是这样两句讲不通的话,他该是如何为人师呢?

唐汉老师对国学的理解则基本建立在甲骨文的分析上,这样确实有独到之处,他的理解我感觉也大部分都是相当有道理,相当贴合和符合实际。但是,他对很多字的理解都是从男女之道出发,性、繁衍是很多字的主题,这样是否又有些过了。比如“不”是女人来月经时滴血的样子,所以叫“不能行房事”;“否”是月经从鼻子、嘴巴流出……关于这些,真是有点玄乎其玄了。

也许以我这样对国学和历史的理解如此粗浅的人来说,是不太有资格去评定本书的意义的。也就姑且谈之,读者就姑且看之吧……

推荐阅读
  • 【第一读写营】优秀学员《论语》读后感

    【第一读写营】优秀学员《论语》读后感

    【第一读写营】主理人徐静感想我记得我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我男友他很少用语言我表达心意,但是他有好几次遇上他觉得好吃的,或是他同事他朋友觉得好吃的,他就会给我搞一...

    12-20

  • 教育星空中的暖心航标——朱蕾蒙老师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

    教育星空中的暖心航标——朱蕾蒙老师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

    视频加载中...朱蕾蒙,本科学历,临渭区胜利小学数学教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投身小学教育多年。秉持耐心与爱心,精于运用趣味教学法,激发学生潜能。注重品德...

    12-20

  • 读后感的4个写作方法和3个写作步骤

    读后感的4个写作方法和3个写作步骤

    从小学到中学,读后感的写作都是必须学习和经常练习的一个内容,今天,我们来谈谈看似简单的读后感,要如何去写好它。一 为什么要写读后感大部分孩子认为,写读后感只是老...

    12-19

  • 听课笔记:习作《写读后感 》执教:余慧琼

    听课笔记:习作《写读后感 》执教:余慧琼

    一、课前交流。师:同学们,爱读书,爱生活,相信你们也一定读了不少的书了,是吗?今天在上课之前,我们就来玩一个和猜书名有关的游戏好不好?来做好准备。(播放音频)猪...

    12-17

  • <<拼命工作可以磨炼灵魂>>:读后感

    <<拼命工作可以磨炼灵魂>>:读后感

    人如果从早到晚辛勤劳作,就没有空闲。古话说“小人闲居不为善”,人这种动物,一旦有了闲暇,就会动不正经的念头,干不正经的事。但如果忙忙碌碌、专注于工作,就不会有非...

    12-14

  • 艺术家对世界的读后感

    艺术家对世界的读后感

    作品《穿天一良品的人》吸引了很多观众(方迎忠/图)与其说是展览馆,另一个美术馆更像是一栋海边别墅,白灰色的建筑外墙像浮动的波浪,倒映着椰林树影,砂砾堆旁立着几顶...

    12-03

  • 读人民日报夜读《迟到的回复》有感:珍惜当下,拥抱幸福

    读人民日报夜读《迟到的回复》有感:珍惜当下,拥抱幸福

    大家好,我是鹿见书文,今天分享的内容是“人民日报夜读:《夜读十年特别策划 | 别等到来不及,才懂得珍惜》中的《迟到的回复》”的相关内容以及自己的读后感悟。读《迟到...

    11-27

  • 走进《大原》,凝望大原一一《大原深处》读后感(许银社)

    走进《大原》,凝望大原一一《大原深处》读后感(许银社)

    走进《大原》,凝望大原一一《大原深处》读后感许银社/陕西石油普教中心西安泾河工业区中心学校在遇到《大原深处》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董志塬是个大原,细细品读、...

    11-27

  •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斯蒂芬·茨威格读后感:我是从抖音上看了雷军的一个推荐然后读了这本书,可能是我就是普通人吧,当我以一个普通心态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感觉本书由多么好,但确实获得一...

    11-27

  • 写作指导:读后感的写法

    写作指导:读后感的写法

    读书之后,经常要写读后感;观影之后,也需要写观后感。那么,读(观)后感这种文章应该怎么写呢?从 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

    11-15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