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的读后感10篇

发布者:骑驴流浪 2021-11-13 01:30 原作者: 文章吧

《我的精神家园》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一):几句话

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入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

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出发,什么都可以推论出来。

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二):短评写不下的书摘

这里是小说发生的地方,却不是写小说的地方。 《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来自村落,耻感文化使当事人痛苦不堪但还是要按着规矩来,村落文化是一种强制力量,个人意志不是它的对手。 不可避免、又不伤害他人的事,谈不上不道德。 真理能解决问题,真理不是别的而是人对真正的事实和力量的实事求是。而站在这种信念的对立面的,是学院式的装腔作势,是以事实和信念去迎合一个权威的教义,科学便被出卖了。 我们不能保证每次研究都有直接的应用价值,,但应保证他们都是处于善良的愿望。 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 文学的使命是制止社会变得无趣。 海明威《丧钟为谁鸣》:所有人都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 科学、艺术不属于福利事业,不应以关怀弱势群体为主旨。 教室的门敞开,谁都可以听,但不该谁都提问。 科学和艺术的正途不仅不是去关怀弱势群体,而且应当去冒犯强势群体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三):初识王小波

实在找不到对应的那一本,所以只能找出同是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这一本,大致相同,但是篇目上有一些出入。

一直没有看过王小波的书,略微有点知道他和李老师的故事,知道他是个追求有趣的人。

整本书还是看了比较久的时间,前面部分比较专业又或者说涉猎有限。于我而言,这些部分会比较难理解,一度想弃书。

我比较喜欢生活化的部分,虽然过去有些年了,但是,很多见解能感同身受,好几次看了竟然忍不住地笑。国外的生活,插队务农生活,描写得也相当有趣,越到后来,越有味道了,读完觉得此君确实如他所言,是个有趣之人。

全书的最后一篇《我的精神家园》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这么一个真实不做作的人儿,老天却让他在四十多岁的年纪里早早地离开了我们,真正地觉得十分痛心,他没有能看到电脑技术的日新月异,也没有看到当下的影视圈,或许他会再写文吐槽。

下次,有机会,我定要读读他的小说!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四):只生欢喜不生愁

知道林曦要开线上书法课有2个月了,一直犹豫是否报名。

很喜欢她的微博“林糊糊”和公众号“林曦的小世界”,给我很多滋养和共鸣。但犹豫在于,一是没有时间;二是已经有线下老师了;三是同样线上课,贵十倍。

时间真紧。下班到家20:30,检查小朋友功课、送她入梦乡、自己洗漱好就超过22:00了,每天顶多半小时写毛笔吧,别的网购或浏览网页,真是一样都不能再干。

学费真贵。比线下老师贵3倍,比其他线上课程贵10倍。讲得再好,真有如此倍数之差,却是未必。

报,可能没有时间、可能效果不佳、可能半途而废、可能最终还是学艺不精,那么,损失一笔学费,我后悔值的上限是一笔钱。

不报,就会老想着那会是怎样一个乐园,我会错过怎样的同好和朋友,我错失了怎样的一种生活,我的后悔值将没有上限、无法估量。

也许每一个选择都会后悔,但说到底,一个是金钱的损失,一个是精神的损失。

王小波说:“我对权力没有兴趣,对钱有一些兴趣,但也不愿为它去受罪。”

我没有他那么洒脱,他说不要孩子,就不要孩子。我要养家,就不能不接受一些委屈和劳累,但如果赚的钱可以支付一些自己的喜好,也算是补偿。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一文中写到:

“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

在我的精神家园中,老朋友是阅读和写作,新朋友是书法和国画。我觉得它们都是美丽的牵牛花,我希望它们伴我度过美好的一生。

小抄: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11786142/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五):你的精神家园

书买了有半年,看了几个月。一开始看到李银河有点烦,看看又习惯了这个老太。这本谈了很多文艺,包括书、电影、文化、风情……无论写什么,在王小波笔下都是那么有趣。最后一篇我的精神家园里,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看到这里,之前笑过也觉得很难过。因为两年后的1997年,王小波就去世了。

他说,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个人尊严》)

讲到新建的灰砖城楼,他说:要是可以随意翻盖,那就会把历史当作可以随意捏造的东西,一个人尽可夫的娼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提到《卖唱的人们》,在维也纳见过的最动人的街头表演,他说: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远大的前程。

回忆起住美国的往事,他的意大利邻居规整庄严的建造他的花坛,他说:屋主人虽然老了,但也不是苟活在世上。(《门前空地》)

讲到追星,他说:影迷(或称追星族)是有计划、有预谋地把自己置于一场癫狂之中。(《明星与癫狂》)

对于《承认的勇气》,他指的是承认自己【傻】的勇气。他说:有了前后两种参照,就能大体上知道什么是对的。这就是我的智慧:『有这种智慧也不配叫做智者,顶多叫个成年人。』

在《文明与反讽》中,他说:我总觉得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整个社会变得无趣。

讲到《关于幽闭型小说》,他说: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

在《我看“老三届”》中,他说:人生在什么国度,赶上什么样的岁月,都不由自己来决定。还说:当语及他人时,首先该把他当个寻常人,然后再论他的善恶是非。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他说:年轻、健康,这本身就是最美丽的,用不着用化妆品来掩盖它。

说到女权,他说:真正的成就是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分配来的东西。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六):我的精神家园

很喜欢王小波,因为他很有趣。

读一本书就像品尝精神的美食,如果味如嚼蜡便难以下咽,而像王小波作品的有趣让这些精神大餐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王小波说他生活一定要是有趣的,这是他毕生追求的事情,有趣的人的作品也一定是有趣的,他的作品充满了黑色幽默,不能捧腹大笑,但是仔细琢磨起来,越品越有韵味,最后一声坏笑或者头脑、鼻子、嘴、肚子同时轻微震颤了一下,不知不觉就把整本看完来了。

王小波的杂文更加出色。王小波的某篇文章好像说过这件事,我看了几本他的书后也是有同感的。王小波的小说以《黄金年代》《白银年代》《青铜时代》最为出名,被称为自叙三部曲,具体的评价不再详述了,各大书评网站上自然不少,杂文要属《沉默的大多数》,再就是这本《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因为用手机看的电子版,实在是不喜欢电子书,没有书香,没有触感,有点像无味的香瓜,口感实在像黄瓜,觉得不能糟蹋了好东西,看到一半就决定还是买书看的舒服,至于这本《我的精神家园》是很凑巧前几天在图书馆看到的,两天不舍释卷的看完了,除了吃饭睡觉外基本上就是在看这本书。王小波的杂文给我的精神享受远远超过小说,小说看过之后最大的感觉是,写的 好,语言用的很朴实却很巧,色色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是一种无声的控诉,一种沉默的呐喊,杂文每篇虽短,但是每篇即使放在现在也非常的应景,完全没有被20年的时光所淹没,反而更觉得先知先觉,在岁月中熠熠生辉,这种对社会和人性的透视与分析深刻而生动,他所指出的问题非常有前瞻性,很多问题至今仍未解决,甚至至今越加严重,更为突出。从王小波的杂文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责任感和责任心的前沿作家的风范,还有社会旧疾一直未加治理或者无法根治的悲哀。

王小波说他不喜欢张爱玲,较之张爱玲,我更喜欢三毛。女人应该看三毛和张爱玲,三毛的文字是生活的,软软的,想一件薄纱的衣服,轻抚着皮肤,张爱玲的故事是美的,无论凄惨或更加凄惨,缓缓地,像潺潺的流水,声声入耳,轻敲着读者的心;男人应该看王小波,特别是王小波的杂文,如春天的细雨,清新明朗,雨过之后头脑清醒。

书中的《精神家园》一篇里面写到: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当然,他是把尘世的嚣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蜒。

这也是我的精神家园,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不仅在书中可以看到,但是要坚信,要懂得体验与寻找。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七):幽默是一种天性

文学事业可以像科学事业那样,成为无边界的领域,人在其中可以投入澎湃的想象力。

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我咽到肚子里,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碎片。

媚雅——一入高雅的门槛就是无条件地好。

文化垃圾恰恰是精品的碎片。

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

为什么我要搞这么一部古怪的电影?

最主要的问题是,我这部电影是怎么配合当前形势的?这些问题我一个都答不上来,可答上来又不行。

当初我就不该给自己找这份麻烦。

(真的是幽默的家伙,无奈啊!真无奈!)

欣赏经典

在第一个阶段,你是在欣赏艺术。

在第二个阶段,你觉察到了一个熟悉的物理过程。

在第三个阶段,你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从艺术到科学再到哲学,这是个返璞归真的过程。

假如你遇到一种可疑的说法,这种说法对自己又过于有利,这种说法准不对。因为他是编出来自己骗自己的。

谈恋爱无非是找个伴儿嘛,自己裂成两半儿,不就有伴儿了吗

(真现实哈~)

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

中国人只重写成文字的历史,不重保存环境中的历史。

布鲁塞尔一美元的厕所

由此我想到:做成一件事,需要比呼吁更大的勇气和努力,要是你有,不妨动手去做,要是没有,不如闭上嘴,省点唾沫。

人不能只管糟蹋不管收拾。收拾一下环境就好了,在其中生活也能像个体面人。

(说得有理,但是现实是无人收拾)

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依据是看他被当做一个人还是东西看待。

(我们说大道理,说国家民族的尊严,却忽视了身边的不尊重。)

域外杂谈

痛斥了洋鬼子后,我们也要承认,如今在世界各大城市,都有天南海北来的各种各样的人,其中国内公出的人在其中最为扎眼,和谁都不一样,有一种古怪的气质,难描难画。

(中国人的时尚近几年有所改善,但在中小城市与农村,仍然免不了会有这样的现象)

house这个词,应该译为家园除了房子,还有一片开放的环境。

世界上最好的哇house是在奥地利的萨尔兹堡附近的山区。

人不爱自己的家就无以为人,而家可不只是房门里的哪一点地方。

(围墙实在是禁锢个人思想的巨大屏障,你无法想象这程度有多深。开放的house对于我而言无疑是理想的家园,然而,在中国社会,开放的house实在很难去实现。因为你是个社会人。)

哇呀哇呀哇呀

(进步之意)

盗贼

现在我想,人活在世界上有两大义务,一是好好做人。二是不能惯别人的臭毛病。

同性恋是一种际遇。

为什么要写作?

我相信自己有文字才能。

我们希望能远离偏执,从建设与创造性的工作中获取幸福。

对于过去的一年,还有我们在世上生活的这些年,总要有句结束语:

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

(王小波的书,最开始读的是白银时代,当时读完,真的是颇震撼,以前听有人说,男生不能不读王小波,我倒要说,女生会更喜欢这个幽默的家伙,起码我是这样。我会继续读你的书,就像我在与你对话。)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八):有趣

第一次看王小波是刚上大学那会儿,《黄金时代》囫囵看了一遍,《革命时期的爱情》看了一半,第一感觉是性描写好露骨,其次觉得透着浓浓的知青气息,全世界青年的性欲都很旺盛,不论你被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所掩盖,不论你被什么类型的思想所左右,不论你吃糠咽菜还是鹅肝酱,青年们健康而勃发的生殖器永远在无数个尽人皆知却阒无一人的角落里闪亮光泽,对此表示了理解之后我就再也读不下去。时隔近两年再读他的杂文,除了这本《我的精神家园》外还有先前的《沉默的大多数》。对于早就丢了过去那种读书平心静气劲儿的我来说,但凡能顺顺当当脑袋还不算发涨得给看下来了,说明还挺喜欢他的杂文。

说起来读到的这些文章,最贴切的感觉是王小波真真儿正如书首的作者简介一般,先是学者,后是作家,学术研究和知识分子这两标签像两个活蹦乱跳的小孩儿蹦在文字风格里,印象最深的是他总强调有趣,可以把此归咎于他的经历,十年动乱,文化思想被限制,考上人大,然后去美国学习,想法便哗哗哗秃噜出来。王小波讨厌一切假模假式的无趣,开怀地欢迎所有不反人类不违法的自由行为。文字风格我还真不好形容,怎么说呢,总是憋着一股子“我就这么着了,你也甭说我哪儿不对,先看看你自个儿对不对”的感觉。

列出一些觉得很好的语句如下,其中一些出自《沉默的大多数》:

1、一种需要本身是不会过分的,只有人硬要去夸大它,导致了自激时才会过分,

2、人为什么一定用一件错事来反对另一件错事呢?

3、你也是人,我也是人,我凭什么伸着脖子让你来杀?

4、这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有特异性,就如每个人都与别人有些差异。人活在世上,看到了这些差异,就想要从中得出于己有利的结果。这虽是难以避免的偏执,但不大体面。

5、受虐狂的成因有这样一种解释:人若落入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之中,到了难以承受的底部,就会把这种痛苦看做是幸福,用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样一来,他的价值观就被逆转过来了。

6、个人的体面与尊严、平等、自由等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没有的。

7、从孔孟到如今(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哲学家从来不挑担、不推车。所以他们的智慧从不考虑降低肉体的痛苦,专门营造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理论。

8、西方人以为,人的主要情感源于自身,所以就重视解决肉体的痛苦。中国人以为,人的主要情感是亲亲敬长。

9、人趋利而避害,趋乐而避苦,这是伦理学的根基。

10、理智是伦理的第一准则。

11、狂信会导致偏执和不理智。

12、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

13、不知道学问,死记些名字,又何必要?

14、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

15、人既然活着,就有权保证他思想的连续性,到死方休。

16、在现实世界上,蠢人办不成什么事情。我自己当然希望变得更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更何况赫拉克利特早就说过,善与恶为一,正如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路。不知道何为恶,焉知何为善?

17、因为没事干而下棋,性质和手淫差不多。

18、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

19、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

20、所谓文学,在我看来就是;先把文章写好看了再说,别的就管***。

21、话语的捐税。

22、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个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

23、诀窍和真正的知识是不同的。真正的知识不仅能说明一件事应该怎样做,还能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而那些诀窍呢,从来就说不出为什么。

24、但愿新的一年(指1997年)里,我们能远离一切古怪的事,大家都能做个健全的人。

25、人活在这世界上有两大义务,一是好好做人,无愧于人生一世;另一条是不能惯别人的臭毛病。

26、(引罗素言)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27、罗素说,中国文化里只注重家族内的私德,不重社会的公德公益,这一点造成了很要命的景象。费孝通说,中国社会里有所谓“差序格局”,与己关系近的就不关心或少关心。结果有些事就从来没人关心。

28、做成一件事,需要比呼吁更大的勇气和努力。要是你有这些勇气和精力,不妨动手去做。要是没这份勇气和精力,不如闭上嘴,省点唾沫。

29、能见到古人所见,感到古人所感,这种感觉就是历史观。

30、中国人只重写成文字的历史,不重保存环境中的历史。

31、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

32、现在又妇女节,为什么没有男人节呢?(发表于1996年11月,好有远见……现在就有好多人呼吁这个)

33、我是个异性恋者,我的狭隘经验是:能和自己所爱的女人体面地出去吃饭,在自己家里不受干扰地做爱比较好。至于在街头巷尾勾个性伴,然后在个肮脏地方瞎弄几下是不好的。

34、至于小说越来越不好看,则有另外的原因。这是因为有人要求它带有正确性、合理性、激励人们向上等等,这样的小说肯定无趣。

35、见到一种差异,就以为这里有优劣之分,这是一种市侩心理。

推荐阅读
  • 《路遥传》读后感

    《路遥传》读后感

    读完《路遥传》,掩卷沉思。在想啊,作为一个传记爱好者,今年先后读过了林徽因、张爱玲、杨绛、林肯、拿破仑、阮玲玉、三毛、梅耶马斯克,等等。坦白讲,有些挫折困难,对

    11-04

  • <中国希望在延安>读后感

    <中国希望在延安>读后感

    观看《中国希望在延安》这部影片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延安的独特魅力和重大意义,让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更深

    11-02

  • 人民日报【夜读】有感:让人放心,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人民日报【夜读】有感:让人放心,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感谢您的点赞评论关注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有一种能力,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那就是让人放心。让人放心,看似简单的三个字

    10-26

  • 爱生如己 育人先育心——蓝若天老师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爱生如己 育人先育心——蓝若天老师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视频加载中...蓝若天,本科学历,二级教师。曾获胜利小学优秀教师称号。自从教以来注重自身师德修养,时刻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坚持爱的教育,以奉献之心、理解之

    10-26

  • 读后感之《致加西亚的信》

    读后感之《致加西亚的信》

    这本书很薄,130多页,读起来比较轻松,内容很简单,道理也很浅显。但就是这样浅显的道理,让这本书入选有史以来全球最畅销图书前10名,我却是近期才听说过这本书。别人分

    10-23

  • 秋韵专栏:《林徽因传》读后感(一)

    秋韵专栏:《林徽因传》读后感(一)

    文|秋韵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林徽因传》读后感~原生家庭和才女们(一)无论平凡还是伟大,我们每一个人都曾说过别人,也曾被别人说过,越优秀越如是。林徽因这个民国时

    09-23

  • 高中生读后感

    高中生读后感

    高中生读后感篇1  曾经,有这样一条沟,又脏又臭,蚊蝇成群;沟附近住的人过着这般生活,住在将要倒塌的房屋里,传染病在此肆虐,下雨天,臭水携着大尾巴蛆和一些尸体冲进

    09-23

  • 古诗词读后感

    古诗词读后感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丙辰中秋,畅饮达旦,沉醉至深,遂作此篇,以兼怀子由。明月何时有?把酒询青天。未晓天上宫阙,今夕系何年。吾欲乘风归往,却恐琼楼玉宇,高处不堪寒。

    09-16

  • 《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

    《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

    编者按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或许很小,是课堂、朋友和家人组成的小小天地;或许很大,有爷爷奶奶讲述的过去的故事,有书本编织的未来的梦境。“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

    09-09

  • 《<陪你走过高中三年>读后感》

    《<陪你走过高中三年>读后感》

    读完《陪你走过高中三年》,我仿佛搭乘着时光机器,回到了那个充满热血与梦想的高中时代。这本书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细腻地描绘了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同身受,思绪

    08-16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