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的孩子读后感10篇

发布者:南山草人 2021-11-13 01:30 原作者: 文章吧

《桥上的孩子》是一本由陈雪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桥上的孩子》读后感(一):请问这本书适合初中生看吗?

本地图书馆给中学生推荐的书里有这本,貌似有些内容少儿不宜,是这样吗?

本地图书馆给中学生推荐的书里有这本,貌似有些内容少儿不宜,是这样吗?

本地图书馆给中学生推荐的书里有这本,貌似有些内容少儿不宜,是这样吗?

《桥上的孩子》读后感(二):爱是饱满的幻像

看陈雪的书让我想起虹影,或者简媜,

但是她更像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

我们去了解别人的人生,本身就是在倾听一个故事。

“使我着迷的并非某人的身体或情感,而是他们的记忆。”她写着。

她用情人的记忆来填补自己的缺口,

真是一个怪物。

《桥上的孩子》读后感(三):断章

一头扎进作者的情绪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一开头看的有些艰难,但作者的语言感染了我,或者,抓住了我。一二两章边看边流泪——陈雪为我提供了一种表达的可能,这于我而言似乎更重要。

三四章看的缓慢、滞重,对于作者对苦难的叙述开始不耐烦:人的同情心真是可怜的有限。但,出于对人物内心的好奇,以及对人物命运的关注,继续坚持阅读。

《桥上的孩子》读后感(四):我爱那个桥上的孩子

读陈雪的《桥上的孩子》,最初是因听朋友说起她坎坷、痛苦的人生经历,倒跟她的性取向无关。怎么说呢,她的文字没有她的现实那么沉重,但很悲伤,令人心疼的悲伤。我惊讶于陈雪在强大而残酷的现实面前,这般浪漫的能力,这般想象的能力。读她的书,看到的更多的不是真实的不可抵抗,不是绝望,而是坚强和爱带来的那不灭的希望和美好。这样一个不幸的女子,能这样诗意地生存,实在给予人某种勇气,和对某种情怀和态度的再度审视和相信。诗意而纯真的人,不一定就没有刻骨铭心的经历,艰辛生活着的人,不一定就不是喜欢幻想的浪漫之人。

某位作家曾说:“用文学的形式再现人类的痛苦,具有某种拯救意义。”我想,对陈雪也是。

我也想说:我爱陈雪,我爱那个桥上的孩子。

《桥上的孩子》读后感(五):每个人都是桥上的孩子。

每个人都是桥上的孩子,站在桥上,幻想着天上的云彩变成独角兽,保护着自己的成长。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迷宫,里面有许多格子,藏着各种记忆和秘密,而童年、成长、爱情都在里面。陈雪用她童年的记忆和成长来完成这一部作品,跟爸爸妈妈一起摆摊卖货的苦难悠长的童年,那些不安全感的成长旅途,那些与家人捆绑在一起的命运,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腻描写,那个让她打开心房拥抱未来的另一个温暖的桥上的孩子。

.对于女作家的私人化写作一直有偏爱,用自己的记忆和私想去完成自己的作品,从生命去淬炼作品,张爱玲、黄碧云、林白、邱妙津这些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林雪相对来说更直接真挚更新生代,在这本书里面,可以清晰的读到她生命的脉络,正如有一个剧作家所说的:直面解剖自己,才发现没有什么不可能。

《桥上的孩子》读后感(六):有共鸣

看完,心底明了,原来不只是我这样。。。

部分的桥段,情节,思绪如此那般的相似。。。

一直以来都害怕接到家里的电话,一种说不出来由,但大体是跟金钱有关。。。

越是融入,越发的陷入深渊,不能自己。。。我歇尽全力的想要去改善,改变家里父母的境况,却越发的倍感无力感,自己空空如也,家却依然是那个老样子,变化不大。。。

抽离,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学会也好,被迫也好,更是自私也好,日子却往着积极阳光,好的方向发展着,可内心深处我却有深深的愧疚自责,一想到父母在老家过着的日子,而我现在过着的日子,都令我不安,唯有不去碰,不去问,不去了解,但其实我心里是知道,有数的。。。

我有对生活的不安感,对自己未来感情的不确定感,我努力用一些东西,事物,把自己固定,让自己被牵住,让自己有些负重,我也害怕有那么一天,自己再次出现想要彻底逃离的念头。。。

这些,每每想到我心理都会很难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心有如此重的负荷。。。

努力让自己里外阳光,用正能量带着自己一路前进。。。

《桥上的孩子》读后感(七):孩子

所有用第一人称作为小说叙述者的作品,都避免不了让人对号入座。《桥上的孩子》看来并不忌讳这点,相反的,从它重重叠叠对自我记忆那个女孩的追寻,这样的叙述效果是让人极其容易在阅读期间带有强烈代入感的。对于那些,或者说我们这些,原本就是在与这个现实世界对抗着别扭的成长的人来说,你会得知原来并不是只有你一个敏感早熟孤僻的孩子,所有这些隔离感、无助和羞耻,它们并没有随着长大成人所消失,它依然存在于你的内心深处。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你其实根本并未成长,究其所以你仍然是那个无法适应这个现实生活规则的孩子。

所以即使作者在情感上有过分渲染的可能,以及对家境状况的反复强调,让我在阅读期间有时感到不耐烦,这依然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小说,因为它很诚实,赤裸的承认了许多我如今避免去碰触的伤口。小说对于女孩幼年及成年的穿插叙述,以及幼年时期事件不同角度的描写,也看得出作者的功力。

另,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段是 与云的独角兽那小片断。

最后说点题外话,我个人在练笔时通常用男性的叙述角度,大概我一直都在避免在小说里掺杂自我个体经验,因为无法忍受对记忆的细究。

《桥上的孩子》读后感(八):碎碎念的片段(内有剧透)

2018.8.10 第一次读这本书,脑海里联想起另一个女作家:虹影

显然我不是完全读得懂这本书,甚至连时间事件都对不上顺序。这次的阅读用“不求甚解”来形容吧,有时记忆不要那么清晰的也是一种美,不仅仅是模糊,还是一种留白。

读完这本书有几个片段我很喜欢:

第一就是书中的“我”喜欢无时不刻地记录,即使是晚上十二点到家了也要坚持写作半小时或者一小时。虽然不可知这是否是陈雪的写作真实写照,但是我想一个人倘若能够按这种方式练笔,总是能进步的。

第二就是关于情欲。书中描写的是女子与女子的爱情。以前我觉得同志作家写同志感情颇有一种投石铺路的感觉,可是在读这小说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不是的,或许是我曲解了作者的意图,有一种可能,就好像异性恋作家,写作只是生活的写照,不为了什么更宏伟的构造,只是一件单纯的朴素的个人的事情。

也许有一些小说,根本不是为了读者而存在的。我读它的时候有这种感觉。

第三是最后一章。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章。我有很强烈的共鸣。只是我会将自己比作常见的刺猬罢了哈哈哈。

《桥上的孩子》读后感(九):因为习惯与偶然

我还在一个唱片公司管仓库混饭吃的时候,在一大堆新的,旧的,好的,坏的,原版的,翻版的CD堆里找到过一张田原的《田原》,摆着不听白不听的心态听来。网上一查发现田原还是个演员,顺带还写小说,不知这算不算另一种铁人三项。数日后在豆瓣上看见有一送书的读者见面会,带着小市民贪便宜的心态,去了。本以为去了就能拿到本《桥上的孩子》不是大陆也是台版,如果还能混个作者签名兴许还能加10快往外卖,到场才发现发现居然只送个试图本(只有第一章),顿感失望。好在田原姑娘是个美女,还有活动后半场还有五本《大方》杂志会送,外加后半场有个电影看。总算没有中途离席。

自那时之后就想着这书出来就要买来看完,倒不是对第一章有多喜欢,只是自小习惯了,饭一定要吃完,屎一定要冲净,书也自然要从第一页一直看到最后,不论喜欢与否。

《桥上的孩子》书并不长,不到两百页,总共十万多字,再加上陈雪文字流畅动人,不到半天就已看完。

这书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式自白书一样的虚构回忆。

书里的“我”也是个小说家,自小在还债与摆摊中长大,也因此度过了也许本不应该如此的艰辛童年。书里的“我”只能靠着写作作精神自救,以让自己不会被还债与摆摊淹没。就连摆摊时候都要想着“每一个客人都是一个恩公,幸福就在眼前了,再拼一下,再撑一会,一家人无声的鼓舞着彼此,每收一张钞票,每卖出一套衣服,心情就会高涨一点。”才能让自己在世俗的繁琐中不至于绝望。“然而,这样的气氛通常只会维持两个小时不到······一种高潮过后的疲软,甚至是有些空虚的。”一切的一切让“我”有了逃离现实的期盼,写作自然成为了一种逃离“现在”的手段与目的,如果有一天能够不用摆摊不用还债只是写作能够多好。而这种自我安慰式的救赎真的能够让人摆脱平凡吗?有这个必要吗?

《桥上的孩子》读后感(十):真我存在的记号——陈雪《桥上的孩子》简评

对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之前,总会去照顾一下她们的生活传奇。所谓传奇,是源自女性作家生活的不可复制性,和生发在他人身上的不可能性。女性作家很擅长将自己的故事,像修炼多年的巫婆,衍生魔变出无数个让人震撼的故事。

在2011年的冬天,陈雪来到北京,在雕刻时光三联店举行过一个沙龙活动。陈雪笑容灿烂地讲述她自己的故事与存在。陈雪的童年就如同《桥上的孩子》的那个女孩,或者说那个女孩就是她:拼命地不可控制地叫卖着,欠债赚钱还债永不休止,游荡在桥的两端,幼小的心灵被世俗强大的力量压迫着前进。

无法说这是一种好还是一种坏,这只是陈雪,只是《桥上的孩子》存在的记号。

叫卖生活是一种面具生活。表面看起来,桥上的孩子生活艰难,卖力生活,过着成人式谋生的生活。这种生活会让桥上的孩子分裂。

叫卖下的心理欲求是桥上孩子的真我裸露。面具生活,深刻影响了真我的判断和识别。桥上孩子的焦灼、躲避、绝望、冰冷、无奈与响亮的叫卖声,形成巨大的反差。基于这种儿时的磨练,陈雪可以是一个很好的生意人,却偏偏走上了与钱这种形而下截然相反的形而上的道路。正如《桥上的孩子》所描述的:或许是因为很小就得为生活奔波,看尽人世艰难险恶,反而让我对金钱财富有种生理性的排斥,我当然也不是不知道钱的重要,但实际上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跟钱过不去的。

桥上的孩子需要更勇敢地生活下去。

而多年之后,叫卖生活那挥之不去的回忆发酵为秘密,构成真我存在的记号。

《桥上的孩子》文辞婉转,没有对叫卖生活的愤怒,没有对艰难生存的悲伤,陈雪就像在讲自己的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她在诉说她的秘密,通过秘密我们认识桥上的孩子,认识陈雪,认识我们自己。

童年大多数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记号,成为一种身世,成为一种“不可告人、难以启齿、无法言宣、没人可倾吐的过去”。正是这样的身世、这样的过去、这样的秘密,才是我们的身份证,才是真我存在的记号。

推荐阅读
  • 写作指导:读后感的写法

    写作指导:读后感的写法

    读书之后,经常要写读后感;观影之后,也需要写观后感。那么,读(观)后感这种文章应该怎么写呢?从 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

    11-15

  • 《路遥传》读后感

    《路遥传》读后感

    读完《路遥传》,掩卷沉思。在想啊,作为一个传记爱好者,今年先后读过了林徽因、张爱玲、杨绛、林肯、拿破仑、阮玲玉、三毛、梅耶马斯克,等等。坦白讲,有些挫折困难,对

    11-04

  • <中国希望在延安>读后感

    <中国希望在延安>读后感

    观看《中国希望在延安》这部影片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延安的独特魅力和重大意义,让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更深

    11-02

  • 人民日报【夜读】有感:让人放心,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人民日报【夜读】有感:让人放心,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感谢您的点赞评论关注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有一种能力,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那就是让人放心。让人放心,看似简单的三个字

    10-26

  • 爱生如己 育人先育心——蓝若天老师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爱生如己 育人先育心——蓝若天老师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视频加载中...蓝若天,本科学历,二级教师。曾获胜利小学优秀教师称号。自从教以来注重自身师德修养,时刻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坚持爱的教育,以奉献之心、理解之

    10-26

  • 读后感之《致加西亚的信》

    读后感之《致加西亚的信》

    这本书很薄,130多页,读起来比较轻松,内容很简单,道理也很浅显。但就是这样浅显的道理,让这本书入选有史以来全球最畅销图书前10名,我却是近期才听说过这本书。别人分

    10-23

  • 秋韵专栏:《林徽因传》读后感(一)

    秋韵专栏:《林徽因传》读后感(一)

    文|秋韵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林徽因传》读后感~原生家庭和才女们(一)无论平凡还是伟大,我们每一个人都曾说过别人,也曾被别人说过,越优秀越如是。林徽因这个民国时

    09-23

  • 高中生读后感

    高中生读后感

    高中生读后感篇1  曾经,有这样一条沟,又脏又臭,蚊蝇成群;沟附近住的人过着这般生活,住在将要倒塌的房屋里,传染病在此肆虐,下雨天,臭水携着大尾巴蛆和一些尸体冲进

    09-23

  • 古诗词读后感

    古诗词读后感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丙辰中秋,畅饮达旦,沉醉至深,遂作此篇,以兼怀子由。明月何时有?把酒询青天。未晓天上宫阙,今夕系何年。吾欲乘风归往,却恐琼楼玉宇,高处不堪寒。

    09-16

  • 《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

    《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

    编者按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或许很小,是课堂、朋友和家人组成的小小天地;或许很大,有爷爷奶奶讲述的过去的故事,有书本编织的未来的梦境。“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

    09-09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