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口》是一本由潦寒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的203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封口》读后感(一):潜规则是一种毒瘤
《封口》读完后,才清楚,潜规则为什么流行。为什么是一种毒瘤,为什么又割不了。
最初,是在网上看到的这个长篇。尤其是被封面上的话吸引住了,——中国营销界的罪与罚。买回来之后,一个通宵看外之后,觉得和网上的不太一样,随又在网上认真的读完。发现,纸质的比网上少很多内容。其中的内容,桥段,只有业界人士,才能写的这么精彩。
《封口》读后感(二):好小说都是幽默的
《封口》的内容,除了主人公的爱欲人生(同学、家庭、情人的际遇情感),涉及到营销的描写,基本上可以算是报告文学,这部分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个在营销这个圈子里趟过深水的人来说,都不会认为作者在杜撰虚构,毋宁是保守节制的。
如策划公司如何利诱、色诱加欺骗、威逼获得策划业务、企业如何套取外脑主意(行业俗语叫骗智)自己组合、媒体如何连敲带诈让企业为丑闻乖乖掏出封口费(公关费)、策划人如何自塑金身装大师扮大仙,书里都有详细描述,有些情节甚至可以与现实的人事对号入座。依靠不学无术的抄袭剽窃、灵机一动、贿赂、谎言,不是策划行业的发明,但确实是策划行业的现实。小说要呈现的营销界的罪与罚,就是中国策划界“原罪式”的生意形态与大师制造。对此,除了一个无耻,还能说别的什么呢?所谓文人无行、斯文败类,亦不过如此。
《封口》读后感(三):为什么写作
世界上的书已经很多了,并且伟大优秀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自己为什么还要写作。况自己写的作品未必就比别人的好。想了又想,读来读去,越写越胆小,越写越觉得无聊。渐渐地,为什么写作,成了横亘在我面前一个最大的问题……人生对原点的思考不但有必要,而且还有意义。当我为这种自己内心感受一边沮丧,一边自豪时,法国当代文学家罗朗•巴特尔说的:“要是世界还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它毫无意义而言,除了世界本身的存在。”我彻底的绝望了,如果前人连你的质疑都已经质疑过了,连你的无聊都已无聊过了,我们不再是对文字的敬畏,而是恐惧……
铁的现实是,我读了那么多书,对写作的意义思考得这么的荒诞与彻底,最后还是忍不住写。“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内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死去。这是你最重要的。在夜深人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按照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说法,我在自身内一千次地挖掘一个深的答复。我没有试过不写作会不会死,但却正如赵本山与宋丹丹的小品中的台词:“憋不死,但能憋疯。”写作一旦有了生理功能,它已经构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写作的意义都已经显得次要了。
《封口》读后感(四):批叛是一种文化
在欲望与失望间,人性的恶从来没有改变:在情欲面前,为了床第之欢,男人可以口吐莲花,当伊人不遂所想、再加女方移情别恋,失望嫉妒的怒火可以让男人在爱的名义下杀死昔日爱侣(如近日爆出的周成海刺13刀致死白静案)。然而人世间终归是公平的,再多的恶与伪善,也不会减少真善大爱的存在;再多的丑陋与无耻,也不会让美德消失。这个现实,也是放之各界而皆准。 营销界的人,由于自身角色的不同,在看到《封口》里的各种无耻与丑陋表演时,会有各种情绪反应,但是,说《封口》揭开了策划界的黑幕,满足嘲弄中国策划咨询(外脑)界的自虐式批判,未免大拂作者本意。
以我看法,潦寒在这部小说里,实际上被同一个江湖里的两个主题纠缠,而这两个主题严格地说并非完全重合:营销界的罪与罚,封口。 我是一直跟着本书“第一营销网”的连载在阅读这部作品,75章里至少在60篇里有过留言,一直觉得作者对上述两个主题的处理非常纠结,因为这两个主题都很关键,可谓切中时弊,作者显然舍不得做出取舍。
封口主题的核心是真相如何被掩盖,罪与罚的主题是无耻怎样装扮成道貌岸然。要说哪个主题更深刻,显然是封口,这是人类一切权力集团(从政治到企业)几千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反映的是这个时代最深刻的群体堕落与悲哀。
《封口》读后感(五):不仅是营销人无耻
《封口》就如同对这个行业进行化疗,化疗对人有伤害性,但也是化疗也是必须的。作为小说,《封口》表现出调侃性,你也可以从其中的调侃里找到乐趣,但我想这并非作者的原意,我猜测作者这些有趣的调侃只不过是“佐料”,作者向你披露的是营销界“不能往细说”的事儿。
封口主题的核心是真相如何被掩盖,罪与罚的主题是无耻怎样装扮成道貌岸然。要说哪个主题更深刻,显然是封口,这是人类一切权力集团(从政治到企业)几千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反映的是这个时代最深刻的群体堕落与悲哀。营销界的罪与罚?不过是人世间、各行业到处可见的无耻闹剧的翻版,如莫里哀喜剧里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讽刺。《无病呻吟》里煞有介事骗钱的医生,现实尖锐,令人鄙视,却并不会摧毁医生这个职业,更不会得出医药是罪恶行业的结论。上述两个主题既可以写成悲剧,更适合写成讽刺剧,如今放在一本著作里,多少有些相互冲抵。也许作者只想用这种混合的方式宣泄对这个行业的经历、感受与态度,又或许因经历而起的情感在作者心中纠结燃烧,作者必须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我的尊严在思想里面,我的思想在故事里面----有温度的作品,皆是作者个性、思想、情感的不可自抑的流露。 但我始终感觉,作者如果做出取舍,《封口》这部作品就完全可能变成两部比现有文本更具冲击力的作品:一本以《封口》为主题,表现当今中国社会最深刻的悲哀:这个世界的最大麻烦是,有一部分人永远不想让另一部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一本是《中国营销界的罪与罚》,即潦寒引用老舍的话:我要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无耻的笑声。
《封口》读后感(六):小说实际是一部当代史
潦寒这本书,源自对于中国营销界相同的疑问。他在自序中说,“许多事经不起思考”,“如果不写作,憋不死,但能憋疯”,我完全理解他的意思。在“营销界”这个不大不小的世界里,谁是导演,谁是演员?谁知道真相,谁又在被蒙蔽。《封口》名誉上是小说,其实只不过把小说当成了载体,接书中的人物之口曝光很多黑幕,营销界那些仅存的遮羞布都被他扯下来,让策划界如同一个卖春的女子赤身裸体地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下,让斑斑劣迹的策划界无处藏身。摆明了有些“砸场子”的味道,但你读下来,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卑劣的行当,这种感觉就如同你被别人合情合理地骂了。谁是“正义化身”,谁应该被惩罚?《封口》里面的人物新鲜得像要蹦出来,老蔡、白总、何大师、杨铁铜、卫洁、焦曼、花铃……其中有光屁股写毛笔字的独立艺术家,沽名钓誉的企业老板,装神弄鬼的营销“大师”,企业里做公关传播的美女,一页PPT只写一行字还能做好几百页的策划人,也有容易被大师蛊惑的年轻女编辑,当然,还有写了本《洗浴中心》卖给企业老板然后被改名《莲花朵朵》的“我”。
我觉得小说中的人物,更象是“玩偶”,通过这些“玩偶”,作者向你演示他的“爆料”,虽然作者自己也化名出现在剧中,但很显然那个“自己”也是“玩偶”,是那个扛着摄像机的“玩偶”。这个“自己”时而身陷剧中不能自拔,时而抽身而出冷眼旁观。《封口》的内容,除了主人公的爱欲人生(同学、家庭、情人的际遇情感),涉及到营销的描写,基本上可以算是报告文学,这部分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个在营销这个圈子里趟过深水的人来说,都不会认为作者在杜撰虚构,毋宁是保守节制的。
《封口》读后感(七):我写作,因为我寂寞
三十三岁这年,我发现像我这样愤世嫉俗的人,在这个日渐卑俗化的社会风气中如果不写作,真会慢慢地变成疯子。尽管现在岁月与责任将我折磨得学着宽容了许多,尽管我离文学圈已经很远,改弦易扬地周游在企业家与富豪之间花天酒地,谈风论月,也不是三十岁以前那种郁郁不得志诅骂式的愤青主义,更不是为了发泄要么留着长长的披肩发抑要么者光头示人,表明自己是一个有思想的“另类分子”。但骨子里对媚俗的反感,对龉龌的厌恶,对伪善的憎恨,仍会经常用调侃、荒诞甚至滑稽的语言去强暴他们。尽管将心中的块垒发泄之后遭到朋友们的“对你有什么好处”的劝慰或者功能的质疑,我会自我安慰地说:“癞蛤蟆爬脚面,我咬不了他们,恶心恶心。”我真的忍不住对既得利益都那种肠油脑满沾沾自喜的恶心,对为了眼前一点点蝇头小利就嚼饭送人、顺口接屁下作的人的憎恶,更忍不住对那些自以为是大师却“一肚子男盗女娼满口仁义道德”的四处作秀者的抨击。
寂寞是一个尊严问题。我不是生活在魏晋时代,不能像“竹林七贤”那样放达与出格,更也没有“竹林七贤”那种社会地位,每一次“行为艺术”之后,就引来无数的铁杆粉丝。我也不想靠无聊的文字赚钱。不像郭敬明那样,在快餐文化与商业推手的催生下制造一个“文学怪胎”,用一种冗长的句子迷惑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因此,我只能靠写作来安慰自己,来涂描时间的空洞,来打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寂 寞。
“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这是20世纪40年代老舍先生写作时发过的一个宏愿。一个甲子的轮回之后,又成了我这个无名小卒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封口》读后感(八):营销人是什么样的底线
——评潦寒《封口——中国营销界的罪与罚》
■马 可
经常听到潦寒提这句话:“这个世界最大的麻烦就是,有一部分人永远不想让另一部分人知道世界的真相。”说的时候总是“做高深状”。
在《封口》的开头又看到这句话。不知怎么的,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一部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eman Show)。金•凯瑞凭借这部片子得了1999年的金球奖最佳男主角。
《楚门的世界》传达了一种对现实深深的恐惧——男主角像正常人一样出生、蹒跚学步、上学、恋爱结婚、工作,整日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下,然而最后真相揭示则十分残酷,他的一生完全是一档叫做“The Trueman Show”的电视节目,所看到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他的生活完全是导演的创意和操控的结果。当他想出海逃离这个世界的时候,发现天际竟然是摄影棚的一堵墙。
一位网友的影评说“你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媒体想让你看到的世界”。是啊,谁知道自己头上那片天空,会不会突然掉下个摄影灯来?
潦寒这本书,源自对于中国营销界相同的疑问。他在自序中说,“许多事经不起思考”,“如果不写作,憋不死,但能憋疯”,我完全理解他的意思。在“营销界”这个不大不小的世界里,谁是导演,谁是演员?谁知道真相,谁又在被蒙蔽?谁是“正义化身”,谁应该被惩罚?
《封口》里面的人物新鲜得像要蹦出来,老蔡、白总、何大师、杨铁铜、卫洁、焦曼、花铃……其中有光屁股写毛笔字的独立艺术家,沽名钓誉的企业老板,装神弄鬼的营销“大师”,企业里做公关传播的美女,一页PPT只写一行字还能做好几百页的策划人,也有容易被大师蛊惑的年轻女编辑,当然,还有写了本《洗浴中心》卖给企业老板然后被改名《莲花朵朵》的“我”。
中国市场受到西方营销理论的影响,也不过20多年的光景,但是已经呈现出光怪陆离的景象,对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来说,“生存”一直是最实际的问题。任正非说过,“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什么是成功,是象日本那些企业一样,经九死一生还好好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中国这样的环境、这么大的市场给营销界造就了无数的机会。
机会和原罪是相伴而生的,“胆儿大”的都赚钱了。有渴望生存的企业,就有敢于承诺的“策划大师”;有不择手段的竞争,就有擅长危机公关的圈内人;有历久弥新的经典理论,就有敢于叫板儿的“本土观点”……潦寒的这本书,在我看来,并不是要辨个对错,拿他自己的话说,是源自“对媚俗的反感,对龌龊的厌恶,对伪善的憎恨”。
易中天教授曾有惊人之语:“做教授的底线,是不能和学生抢女朋友。”初听起来让人觉得可笑,似乎把私生活和职业混为一谈了。但是,做什么都应该有底线,营销界的底线应该在哪里?菲利普•科特勒2011年出版的《营销革命3.0》,把营销的演进过程称为“从产品到顾客,再到人文精神”。是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了企业营销是否走到高级阶段的标尺。但是,营销是个太大的领域,并非只有企业,整个生态链上的其他参与者们,他们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又在哪里?
有关“罪与罚”的讨论当然不是愤青骂街,毕竟,我们都是圈子里的人,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给骂了。看过潦寒这本书,我想,即便是演员,也要经常翻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好好做人,认真做事,剧组放盒饭的时候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拿了。另外,《封口》的结尾还是很有意思的,“我”在经历了各种荒唐和不可思议的事情之后,不但被自以为的“真爱”所欺骗,还眼睛失明,生命垂危。以男主角的生命作为“营销界罪与罚”的代价,潦寒未免太残酷了些。不过,一个无名小卒尚且知道自省,那整个营销界呢?
《封口》读后感(九):《封口》——皇帝新装的那个孩子
《封口》没有发行前,我就得知了,知道《封口》发行几经周折,那时没有读《封口》,但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话题有多么敏感,加之我对潦寒的了解,他的个性使得他经常客串一下《皇帝新衣》里那个矢口说出真话孩子角色。所不同的是那个孩子不是故意的,而我了解潦寒,他是故意的。发行几经周折几乎是一定的,这本小说没被“封口”我觉得反而有点意外。所幸《封口》还是“曝光”了。
在谈这本书之前,得先谈谈作者潦寒,首先得说潦寒是个不易妥协的人。
大家都是“文艺青年”过来的,我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似乎都有文学情节,那时我们的偶像不是歌星、明星,而是想成为贾平凹、路遥、莫言式的人物,我那时有这样的梦想,我相信潦寒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会选择成为贾平凹,而潦寒可能选择的是路遥或者王小波等等。可是到了今天我们多数人迫于生计或者物质诱惑,多数都变成了贩夫走卒。
以诗人为业会饿死人的,我就是那个被饿死的英国诗人透顿给吓怕的,还有那个割自己耳朵的梵高,想到他们我就不寒而栗,据说到现在北京宋庄还有这么一批人,我没有选择这条路,我选择了妥协和折中,既能保持写写画画的爱好,又能赚点钱多好啊!所以我最终选择了“投机取巧”的策划业,而《封口》所披露了就是这个行业,(这个后面还会谈到),我想潦寒是我们这些同学里,坚持到最后的那一个,通常这种人就应该“抱道而亡”,所幸,潦寒没有亡,并且活得相当活跃
潦寒依然是“文学青年”,几年下来一口气写了近10本书,从散文、访谈、小说,没有他不敢涉足的,我觉得他挺有种,有时我在想,一个人的成功可能跟智商没有必然关联,而完全在于你有没有种,你敢不敢坚持,即便所有人都不看好,你还一意孤行,这时候真是考人有没有种了,想想苏秦也是赢在种上,游说秦王失败,回家嫂子不给开门,老婆不给他做饭,连自己最亲近的家人都给他白眼,可是苏秦仍然选择了坚持到底。至于巧舌如簧只是苏秦的副业,主业就是坚持读书。
潦寒有这个种,表现在他的坚持上,表现在他无不涉猎上,表现在他敢说真话上,似是而非的谎言令人愉悦,讲真话通常招人痛恨。潦寒根本就不会在乎你听者的感受,敏感也好心理脆弱也好,那只是你的感受,他不会在意你这些感受,更不会为了取悦谁而说些谎言,你恨就恨吧,否则那就不是潦寒了!
英雄好杀,杀世人所不敢杀;文人好骂,骂世人所不敢骂!
《封口》的出版一定让人不悦,别的不说,我就有些不悦,因为营销策划界的很多“潜规则”都被他曝光了,《封口》名誉上是小说,其实只不过把小说当成了载体,接书中的人物之口曝光很多黑幕,营销界那些仅存的遮羞布都被他扯下来,让策划界如同一个卖春的女子赤身裸体地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下,让斑斑劣迹的策划界无处藏身。摆明了有些“砸场子”的味道,但你读下来,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卑劣的行当,这种感觉就如同你被别人合情合理地骂了。我这里需要申明的是,我个人不是潜规则的受益者,恰恰相反,我也是潜规则的受害者,这些潜规则搅浑了这个行业,既然坏了规矩,就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策划界的都可能被贴上“忽悠”的标签,我最担心的是那些企业界人读完之后,把整个策划界“一棒子打死”。就如同史玉柱在自己的微博上宣称,策划是企业老板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外脑”,这是对整个策划业的一种否定。可能史老板的本意是企业家自己要先有脑,才可以再借助外脑的。可是这种言论很容易被误读,如同一剂瘦肉精毁了整个肉制品行业,一杯毒牛奶毁了整个奶业一样,我担心《封口》会起到这样的效果,倒不是作品里的内容怎样,而是容易被误读。很多人会看了《封口》之后,再也不相信策划界了,坦白讲出于个人利益,我不愿意这个行业再蒙羞。
但是,纸里包不住火,内幕迟早会曝光,而潦寒正扮演着皇帝新衣里那个孩子的角色,所不同的就是,他是有预谋的,该来的总会来,那就让它来吧!想想这个营销策划界,有几个是真正做学问的?有几个不是沽名钓誉之徒?出书也好、讲课也好,这些不都是“牌坊”?而本质还不就是“搞钱”?赚点快钱,无本起利的快钱!牟其中、何阳、王志刚激起了我们“劳心者治人”的理想和“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劳动价值论被搁置一边,取而代之的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一时间“家挟飞钳之术,人持弄丸之辩”。直到今天我才渐渐明白孔老夫子当年简单粗暴地诛杀少正卯的用意。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做学问的那些人都是些“失败”的人,马克思到处被通缉驱逐,为了写《资本论》穷到没钱拿药,死了三个孩子,赫尔曼.海因里希.格森最早发现经济学上最伟大的发现——边际效用,而至今许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克劳德.塞维茨是从自己“常败”的经历中写出了《战争论》,李斯&特劳特当初只不过是通用电气准备解雇的营销人员……
回过头来,你再看看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真的那么成功吗?他们真的懂吗?你看到的只是你愿意看到的,那些“成功人士”施了个障眼法让你看到而已。
《封口》就如同对这个行业进行化疗,化疗对人有伤害性,但也是化疗也是必须的。作为小说,《封口》表现出调侃性,你也可以从其中的调侃里找到乐趣,但我想这并非作者的原意,我猜测作者这些有趣的调侃只不过是“佐料”,作者向你披露的是营销界“不能往细说”的事儿。
我觉得小说中的人物,更象是“玩偶”,通过这些“玩偶”,作者向你演示他的“爆料”,虽然作者自己也化名出现在剧中,但很显然那个“自己”也是“玩偶”,是那个扛着摄像机的“玩偶”。这个“自己”时而身陷剧中不能自拔,时而抽身而出冷眼旁观。
作为策划界的一员,很显然我没把《封口》当小说看,作为其他行业的你,你爱怎么看就怎么看。当然我的建议是,当小说看,顺便学到很多“精细”。
由于作者本人在新闻界、营销界、文学界浪迹,所以他能更全面里了解这些文化圈里的猫腻,我想这是普通作家所不能看到的吧!当然作者看到了就有预谋地变身为皇帝新衣里的孩子,突然大吼一声,吓了我们一大跳!
《封口》读后感(十):一个操蛋的人与一部操蛋的书
——评潦寒其人及《封口——中国营销界的罪与罚》
文/王朋
虽然和潦寒是师兄弟(在同一所高中上过学),但我认识他,却是在他最操蛋的时候。02年,我刚毕业进入艺术研究院,他也刚进入《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他爱人在艺术研究院文印室工作,偶然一次在他爱人办公室见到他写的书,才知道潦寒是栗门张的,和我们村子相隔不足十里。那时,我也轻狂,抱着浏览的心态胡乱翻阅,却被一篇《高高的栗木门楼》深深的吸引,认真读过后发现这家伙对农村,对生活,对创作有这么深的积淀与领悟力,内心佩服,嘴上不愿承认。当时我相信,假以时日我一定能写出比他更牛的东西。时隔不久,一次结伴回漯河老家。路上他教训我说:“你们现在毕业的大学生都太不勤奋了。像我读过上千本书的人,现在每天还坚持早起读书……”“我每天思考四个小时,对美学的研究非常人所能比。”我嘴上不想饶他,说完还不住的感慨,“会写两笔这么狂妄,真够操蛋的。”
那时我们才进单位单身的好几个,都和他爱人关系不错,所以,我们经常到他家蹭饭。他呢!虽然说话操蛋,待人却非常随和,尤其是他在《销售与市场》这家名刊当编辑,我们对他的操蛋持一种宽容的心态。“搞策划的人几乎都是一帮子骗子。鸡鸣狗盗、奇技淫技也是策划,真是企业家瞎了眼了。这种策划方案能收百十万,和劫道有什么区别……”闲聊之余,经常听他这样大放厥词谈论营销界的事,尽管我们不是很清楚其中的曲曲弯弯,听着却挺过瘾的,也乐意听他侃叶茂中,朱玉童之流的轶闻趣事,坊间传说。
03年是一个平淡的年份。这家伙却做了一件大事。四十万买了一套大房子,并且先首付二万就开始装修了,每个月二千的房贷都敢干,真是狂妄之人必有超人之处。新房装修结束,我们去给他燎锅底,看着他书房内整个一面墙的书,才知道这家伙是真有这么多书。“你都认真读过没有?当摆设的吧!”当时,我们几个都戏谑他。“百分之七十的都读过,我每读一本书上面都有批注。”这家伙狂妄地说。为了打击他的嚣张气焰,我们几个抱出一撂书,一本一本的看,果真多数都有批注。我们嘴上仍不服,专门找几本他不可能看的书和他理论。他也不当真,几杯酒下肚什么都忘了。但是,从那以后我却对他刮目相看了。我清楚学识就是积累。照他这个读书法,时间会说明一切。
生活非常容易让人妥协,尤其是面对感情与贫困的时候。工作二年后,我对创作已经失去了热情时,这家伙却相继出版了《文化营销》、《大败笔》、《中国文化产业案例分析》。“这都是你利用职业之便利搞的东西。”他没有职务,我们变着法的调侃他。虽然我清楚出书不容易,也清楚他是一个非常用心的人,但仍想打击这个操蛋的家伙。“放心吧!编辑是我的职业,写作才是我的事业。别看现在是一个编辑,但圈内的人我放眼里的没有几个。”这家伙大言不惭起来面不红心不跳的,像宣誓一样。“吹牛不报税,吹吧!”我们几个人喝着他的酒,调侃着他。因为,一方面我们觉得他是沾了《销售与市场》这个大平台的光,另一方面是觉得他的水平远不像他说的那么高。可是,我们几个都看走眼了。第二年,他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随笔集《故乡在纸上》。我认真读了一篇篇我熟悉的文章后,才感叹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里面有着滴水的忧郁与对文化狂热的挚爱。尤其是他在作者简介中的操蛋介绍:“潦寒,1977年出生于栗门张”完了。“靠,很多作家的简介恨不得把幼儿园得过两朵小红花都写上,他就一句,完了。同时,栗门张除了栗门张村方园十余里的人知道有个栗门张村。天下有几个人知道栗门张的。”这种作法一方面可以理解成大器,有格局,另一方面还可以理解成操蛋。但从那时起,我觉得潦寒的操蛋是一种个性。
“臧否人物,不留情面。攻击敌人,不惜余力。谈古论今,无所不知。”一方面从他每年惊人的购书量中,我们几个都感觉到这个操蛋家伙这样不屈不挠的博学下去,有一天非弄出大成就不可。一方面又喜欢挑他的刺,抓住他的漏洞不惜余力的攻击他,虽然我们清楚他嘴上永远不会认输。令我们几个没有想到的是,这家伙抑郁……“潦寒兄弟五个,他是老小。他父亲患胃癌时,他们兄弟几个在一起商量为父亲看病的事。他大包大揽地说‘咱们兄弟几个不能因为父亲看病对钱。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如果你们几个都不愿拿钱,我一个人也能给老爹治病。后来,我们拿了十多万,他们兄弟四个加起来拿四五万。最后,我们差一点卖房子。”同一个单位,潦寒的爱人很通情达理,仍忍不住经常给我们抱屈。我清楚我们那儿的风俗,伦理崩溃到像潦寒的书中写的,父母死在屋内好几天了,几个儿子都不知道。这时,我发现潦寒的傲,狂妄是亟于自己的做人理念与行事逻辑。
“潦寒的父亲不在了……潦寒抑郁了……潦寒为了治疗他的抑郁,开始背诵《金刚经》了……潦寒开始写小说了,名字叫《像花儿一样无耻》……”随着工作时间越长,我深深陷入生活的泥淖之中。悲伤的是,整天无所事事的手忙脚乱,闲暇得焦虑。从潦寒爱人那儿得到的消息积攒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到他那儿求证一下。潦寒果真变了,变得没有以前操蛋了,情绪低多了。“事情的起因有点龌龊……”我们几个看了《像花儿一样无耻》这样的闰说开头之后,觉得这家伙的情绪只是暂时的低落,操蛋的本性并不会改。果真,一年后,他的《总裁思想》出版了,一度在许多家飞机场进入了畅销书排行榜。又一年过去了,他的《总裁访谈》出版了,还有一个很操蛋的后记《一个自大狂的心灵札记》。文章写的非常好,但是,我们几个仍在嘴上不放过他,改口戏谑他“大师”了。
《像花儿一样无耻》改名《封口》了,签一家出版社,合作不顺利,改签了。他又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歇斯底里》了,素材相当一部分取材于我们单位的人与事,要写成当代的《儒林外史》,并将郑州的“开胸验肺”这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穿插进去,要真实的反映这个时代人们精神状态的歇斯底里。最让我佩服的是,在创作长篇小说的空余时间,他在博客上连载“反抗者”系列随笔。他写一篇,我看一篇。一年半后,他的《歇斯底里》杀青时,十八篇反映西方知识分子抗挣精神的随笔也完结了。这两本已被长江文艺出版社签走,马上就要付梓问世了,我才真正的明白这个操蛋之人的“操蛋之举”是多么的不同凡响。
《封口——中国营销界的罪与罚》机工社出版之后,我还是在他的《每一部书都有自己的命运》这篇文章中看到他历经的波折与磨难。现实生活中,他从来没有给我们提起过。文如其人,果真是喜笑怒笑,肆无忌惮。恰如叶茂中的评价“一塌糊涂,十分精彩。”十年过去了,我却发现自己以前的雄心壮志已被消磨得差不多了,可以说是一事无成。面对这个操蛋的人,我再一次感觉到他的非凡之处。“这个世界的最大麻烦是,有一部分人永远不想让另一部分人知道事情的真相。”这种感悟,也只有他这种操蛋的人能够直面现实,一针见血。在韩寒与方舟子斗得火热的今天,我对韩寒的作品连书名都记不住,潦寒的这句话却经常在我耳边萦绕。
“天国正在贴近大地,
在这两者之间,
我悲伤的用毛孔呼吸。”
潦寒给我看了他的长篇小说《沉默无处安放》的扉页文字,并给我讲小说大纲:“从计划生育入手,到农村火葬制度为止,描写国人寻找尊严的艰难过程。”故事仍以栗门张为背景,我几乎都熟悉,却没有他这么敏感与执著。这时,我隐隐约约的感觉到,这又是一部操蛋的大作。这个操蛋的人这样创作下去,有一天真的要成大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