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宝宝
现代社会,邮筒,在很多人眼里可能只是一个摆设罢了。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讲,它却是爱,是温暖,是期盼。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跟邮筒有关的故事。
他的名字叫王德建,是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邮政公司坦埠支局的一名邮递员。他的日常工作,就是骑着摩托车,把报纸、书信送到管辖区域内的老百姓手里。
2015年的一天,王德建在派件时,发现了一封奇特的信,收件人写的是“公建厚烈士”,可王德建按照收件人地址找过去,结果却是“查无此人”。
没办法,他只好把这封信退了回去。
让王德建没想到的是,一年后的一天,王德建在分拣邮件时,发现了一封来自“菏泽市张和庄烈士陵园”的信,收件人还是一年前的“公建厚烈士”。
与上次不同的是,信封上写着一行这样的小字:该烈士(29岁),于1947年12月牺牲于菏泽战役。望邮递员同志再辛苦一下,帮烈士找到家。
收件人的地址是“蒙阴县坦埠区朱下村”。
一个年轻的生命,在战火中熄灭,留下的只有一个名字和一个不完整的地址。
这个名字,在陌生人眼里可能只是一个符号,但是对于他的家人来讲,却可能意味着一生的牵挂和伤痛。对于一个社会来讲,更是一段无法割舍的历史和责任。
王德建的心被触动了,他决定帮烈士找到家。
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艰辛的过程,信封上标明的地址是“蒙阴县坦埠区朱下村”,可王德建知道,蒙阴县坦埠区并没有“朱下村”。
突然,王德建想到了,蒙阴县坦埠区有一个“诸夏村”。
会不会是“诸夏村”?这个想法,让王德建兴奋不已。
于是,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往诸夏村跑,专门向村里的老人打听“公建厚”这个名字。
可惜的是,他没有找到一点线索。
一天,有个老人说,离他们这两公里的地方有个寨后村,那里有姓公的人家,听说当初有参军没回来的烈士。
于是,王德建又赶到了寨后村。但他找遍了所有姓公的人家,以及家里有烈士的人家,可都一无所获。
但眼前的困境并没有让王德建感到气馁,相反,他的信念更加坚定了——一定要帮烈士找到家。
他又回到了诸夏村,继续向那些上了岁数的老人打听。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一个老人无意间说到:
咱们村的老龚家好像有建字辈。
对呀,“公”和“龚”同音,真是一句话惊醒梦中人!
他立刻就开始一家一户地询问,最终,找到了一位姓龚的八旬老人。
原来,烈士的名字叫“龚建厚”。当年,部队经过他们县时,龚建厚听到消息后就直接奔到庄稼地,对正在田里干活的母亲说了句“我要参军了”之后,就跟着部队去了前线。
从那以后,就再也没回来。
不久,老人便帮王德建找到了龚建厚烈士的侄子。
当王德建把那封来自菏泽市张和庄烈士陵园的信,交到龚建厚烈士的侄子手中时,那个汉子沉默了半天,才激动地说:
只知道二伯牺牲了,却不知他葬在哪儿。解放后,我奶奶去了很多次民政部门,但都没打听到二伯的消息。最终她老人家带着遗憾走了……现在好了,二伯终于找到了,奶奶在天之灵也能安息了!
那封来自菏泽张和庄烈士陵园的信,改变了王德建的工作轨迹,让他从此踏上了一条崭新的任务之旅——帮烈士找到家。
上面这个故事,只是邮递员王德建八年“寻亲之旅”的一部分。
八年以来,为了能帮更多的烈士找到家,王德建在日常工作之余,还购买了大量有关革命战争的书籍,并投入很多时间反复阅读,只为从中找到能够为自己提供线索的信息。
由于不同时期行政区划的变更,他还购买了很多过去的老地图,结合烈士名单上仅有的信息,从乡镇到村庄,再到同音不同字的地名,耐心地排查,最终找到宝贵的线索。
在他的努力下,每年清明节,菏泽张和庄烈士陵园,都会迎来从不同地方赶来祭奠亲人的烈士家属。
王德建的爱心行动,感染了很多邮政同仁,使得越来越多的邮递员加入了这一“帮烈士找到家”的行动当中,他们共同组成了通往烈士家乡的“绿色列车”。
截止到2022年,这支“绿色列车”已经帮助19位烈士成功“回家”,让漂泊在外多年的英烈魂归故里。
王德建和他的同仁们,只是一名名普普通通的邮递员。但是,他们契而不舍促成的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团聚,却成全、守护了19位为了革命而献身的英雄,对“家与根”的终极信仰。
他们用行动温暖了那些失去亲人的烈士家属,更温暖了这个世界。
2024年的第五天,跟我的读者朋友们分享这个感人的故事。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没有能力为祖国建功立业。我们能做的,只有各自努力,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做有意义的事。
一起加油!
作者简介:
15岁写小说,
38岁考上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院,有20年的中文教育经验。
她一手把女儿培养成香港大学一级荣誉学士、
世界排名第一的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
毕业仅一年,小姑娘的年薪已达50万。
宝宝姐的亲子教育文章,温暖而有力量,
助你在育儿的路上豁然开朗,少走弯路。
微信公众号:遇见宝宝姐(ID:gaobaobao-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