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活下来的人,要在有生之年替牺牲的战友去看看他们的家、他们的亲人”,一句诺言,退役老兵施德华用一生履行。一路就着白开水啃着馒头,这样的漫漫寻亲路施德华一走30年,足迹遍布全国8个省17个市县,年逾古稀仍未停止跋涉,“再不走动就没有时间了”。日前举行的“光荣与力量——2023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揭晓活动现场,王德清烈士之子王宁为施德华颁奖,“母亲让我把家里的鹅蛋带给您,您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生前留下的相片”。
此次揭晓的年度人物中,有扎根科研一线攻关的专家学者;有刻苦钻研、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大国工匠和项目团队;有扎根基层社区的“小巷总理”;也有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践行者。
“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推选活动走过十一届。这一城市名片,却远不止于感动,更多人被这一个个关乎爱与善、正义与风骨、信仰与执着的响亮名字鼓舞。他们的故事汇聚成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坐标,不断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
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
探索无垠星空,少不了一群“追光者”、急先锋。
太空中闪亮的中国空间站,标注了中国人梦想抵达的高度。
2022年10月31日成功发射的梦天实验舱,实现我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美收官,填上中国空间站“最后一块拼图”。在地面,梦天实验舱研制团队三代航天人为之奋斗:实验舱里有一千多台设备、20多万米的导线,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系统复杂的飞行器背后,是4年方案论证、6年初样研制、2年正样研制。历经12年数不清的日日夜夜,他们将青春化作“燃料”,合力托举中国人的空间站跃入苍穹。
万里长空,谁持彩练当空舞。中国商飞民用飞机试飞中心试飞运行部,是保障中国民用飞机翱翔蓝天的“刀尖舞者”。成立9年来,他们组织实施完成各类飞行试验3308架次,累积试验时间9901小时,顺利完成C919型号首飞、第2架至第6架原型机首次飞行等重大任务。
仰望星辰大海,也俯瞰每一粒种子。在全球气候极端天气频发和水资源紧张的背景下,如何守护近1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成为多位育种科学家毕生课题,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就是其中一位。一次次试错后,他创新培育出兼顾节水抗旱、高产优质、少肥减碳的节水抗旱稻,用科学技术在万亩良田间筑就维系种业安全的护城河。
眼下,上海种子,还在福建建宁县等全国各地结果,走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引进新技术,赓续“山海情”。
择一事终一生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件事做了一辈子。”
“布袋院士”说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2021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后,他手提布袋装着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证书赶去给本科生上课的照片成为一段佳话。深耕介孔材料研究25年的他,勇闯基础研究无人区,实现介孔材料制备从无机到有机的基础性突破,使得中国在该学科领域领跑全球。
“关键技术装备,中国人自己也能造!”让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严兵咬紧牙关。底气终究来自实力和努力,从业三十年如一日,从4000吨浮吊“华天龙号”起步,严兵带领团队研制出目前世界上起重能力最大的1.2万吨起重船“振华30”,一件件自主研发的“超级装备”将海洋重型起重装备的话语权牢牢攥在中国人手中。
一根头发丝粗细,大约0.06毫米。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装部钳工组长胡传硕的日常,却是与0.005毫米的高精度装配打交道。他总是在与高精度“较劲”,对自己一逼再逼:在新型高新产品首制船某平台安装过程中,自制变形控制工装,有效地将面板的焊接变形量由以往的0.04毫米控制到0.02毫米以内。他独创的某特装工程安装工艺打破了传统,将船舶因加改装设备的进坞周期由14天缩短至8天,填补国内此技术领域的行业空白。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件事做了一辈子”。上海美华丝毯创意工作室总设计师程美华50年前入行丝毯编织,以非遗技艺为根源,以编入线,以织绘毯,谱写着中华文化的匠心传承。
“每件小事做好就是大事”
与这座城市相携相守,这群“守护者”的担当让老百姓眼前一亮、心中一暖。
闵行区莘庄镇康城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军萍,是万人社区——上海康城的“大管家”。为改变社区面貌,她通过挖掘、培育社区治理资源和力量,创新建立“社区合伙人”制度,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更多“旁观者”成了“合伙人”,“合伙人”成了“当家人”。她说,“社区无小事,每件小事做好就是大事。”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他人多撑伞”,白手起家的上海才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兰云科,设立专项奖学金,长期助学贫困学生;结对革命老区困难家庭、伤残退役军人,帮助他们走出贫困,改变命运。
颁奖台上,“心尚”服务工作室的成员不忘同步手语翻译。重点旅客分类服务、全功能母婴室、开设综合服务窗口,供应直饮水……60年与时俱进,“心尚”人以多个“率先”,累计服务老幼病残孕重点旅客超百万人次,温暖了南来北往旅客,也谱写出新时代“文明曲”。
作者:王宛艺
编辑:张晓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