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传承公益精神,生生不息
13年前,新快报天天公益版横空出世,无数秉持善念的读者、网友、公益机构、爱心企业,见证它由一粒火种燃成一支火炬,照亮一方天地。
13年,接近5000个日子,我们让1600多名重症病童被看见、被关怀。
爱有回馈、有记忆、有痕迹。我们回访了13个温暖个案,他们是这一大群孩子的缩影。因为有千千万万爱心人士的汇聚,曾困于病房的重疾孩子,跨过人生道路上最难迈过的一道沟壑。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被看不见的手托举,熬过一次一次化疗,挺过手术,重获健康。今天让我们走近其中的6位。
我们可以在媒体的公益平台上拥抱来自社会各界伟大的爱,合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一件又一件小事,而经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淘洗,回首再望,竟惊喜地看到,就是这样一天一天、一件一件不曾停歇努力去做的事情,原来是如此美好。
江镇华
最苦的日子已经过去
剩下的每天都是“甜”
2012年3月12日,一场特殊的义卖会在广州正佳广场举办。义卖会筹款的对象是一名患有重型地中海贫血5岁孩童——江镇华。他从小就要定期输血、排铁,只有骨髓移植,能帮他摆脱这样的命运。然而,靠着在城中村做鞋、卖鞋维持一家四口生活的爸爸江建,无论如何,也凑不到要做手术需要的30万元。
新快报天天公益记者在医院门诊室采访江建时,他正好抱着熟睡、面色苍白的小镇华在输血。红色的血液流动在输液管里,与医院的白墙映照在一起,格外引人注目。就是这样一张照片,打动了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的志愿者们,他们组织起来,为小镇华组织义卖会筹款,其他的媒体也纷纷加入进报道队伍中来,很快就为小镇华筹足了手术费用。
一晃11年过去了,如今,镇华一家住在广佛交界处的一个城中村里,生活简单却又幸福。
当年,小镇华的骨髓移植手术非常顺利,术后几乎没出什么大问题。2017年,镇华终于去了心心念念的学校,此时他已经和健康的孩子无异。最让江建欣慰的是,镇华懂得这学习时光的来之不易,学习上非常自主、勤奋,一直都是班里的尖子生。他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初中,留在了广州继续读书。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稳定的生活,江建夫妻俩也在工厂里找了工作,加班加点希望多赚点钱。“我们累点没事,要把镇华培养出来,以后让他好好回报社会。”江建说,他相信最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剩下的每一天,只要一家人健健康康,就都是甜的。
俊逸
上千妈妈“爱心接力”
烧伤男孩奇迹存活
上千名素不相识的“爱心妈妈”,自发组建了5个爱心群,为的是帮一名被烧伤的小男孩黎俊逸。从濒临绝境到绝处逢生,再到帮扶他一路规划生活起居、教育、医疗等,“妈妈们”盼望他能身心健康地长大。
这是真实发生在广州的“爱心接力”。
四年前的一场煤气爆炸,几乎夺走了俊逸所有最亲的人:父亲和哥哥当场身亡,当俊逸还在医院抢救时妈妈则从此不见了踪影。坚强的小俊逸,全身烧伤面积达49%,经历了大大小小不知多少次手术,才终于保住了性命。但头面部和手都被严重烧伤,这意味着他未来的生活道路必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好在,新快报天天公益报道了小俊逸的故事,先后有上千名“爱心妈妈”在网络上组织起来,为他筹款、呼吁,最终不仅为俊逸筹集到了充足的治疗费用,还自发组建了多个群,无微不至地照顾和安排俊逸今后的生活。
如今,俊逸虽已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全身多处烧伤,随着他的生长发育,瘢痕挛缩和松懈手术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而且他的面部有严重损毁,等他成人后才能进行面部重塑手术,这也为他现在进入社会生活造成一定的障碍。“现在俊逸最需要的,是在广州能找到一间入读的学校,特殊学校也行,让他能有进入集体生活的可能。”爱心妈妈陈琳说,目前俊逸和护工一直生活在一起,他今年已经快9岁了,如何接受系统的教育,为未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是目前最棘手的问题。
黄俊腾
病情好转出院上学
脸上露出久违笑容
2021年11月,10岁的黄俊腾被查出混合型白血病,急需大笔治疗费用,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更加捉襟见肘。一直以来,因为现实原因,只有俊腾爸爸一人工作支撑着全家老小的生活,确实非常艰难。2022年1月17日,新快报天天公益报道了俊腾的不幸遭遇,在报纸和网络上进行点对点筹款,还有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为他们送来了1.5万治疗款,不仅为俊腾解决了部分医疗费用,也让俊腾得到了很多关爱和战胜病魔的信心。
去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俊腾还收到了来自新快报“2022欢乐童行·许愿瓶活动”送来的特别心愿礼物——哈利波特书和智能台灯。这让他特别开心,还特地在写字板上写了感谢语,让爸爸一定要拍给帮助过自己的人看。
半年前,俊腾的病情得到控制,各方面情况都有好转,医生表示他们可以出院治疗。“虽然还在治疗期,但医生说可以回家上学了,不过要每两个月回来住院治疗一次。”俊腾爸爸说,虽然每次住院要七八千元,但可以回家就解决了他们在广州住宿的费用难题。最关键的是,这代表着孩子情况好转,已是不幸中的万幸。如今,在梅州老家的俊腾已经上学读书了,脸上也有了久违的笑容,精神状态日渐好转。看到儿子情况变好,俊腾爸爸也可以放心地回到深圳上班。虽然治疗费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他们一家人会在一起,努力去克服所有的困难。
陈志轩
“画一束最漂亮的花,
感谢你们的帮助”
一直品学兼优、身体健康的12岁少年陈志轩,却在今年2月底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让一家人瞬间背上了沉重的医疗费负担。唐燕有两个儿子,陈志轩是老大,弟弟比他小三岁。让唐燕一直很欣慰的是,志轩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在他的带动下,弟弟的学习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他们俩一直都是我的骄傲。”唐燕说,为了陪伴孩子成长,她和丈夫都在家附近找了工作,挣钱不多,但每天都能回家,享受一家团聚的温暖。
突如其来的疾病,打乱了一家人正常的生活节奏。为了给志轩治病,唐燕不得不四处借债,前期化疗花费了30多万元,还要再准备30万元骨髓移植手术的费用。然而,唐燕没有退路。
新快报天天公益报道了志轩的事情后,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很快给他们送去了1.3万元的医疗资助款,为他们筹齐移植费添砖加瓦。来自社会的关爱,也让志轩深受感动,虽然还在病床上和病魔抗争,但他依然拿起画笔,画了一束最漂亮的鲜花表达感谢之情。
如今,志轩已经入仓做了移植手术,正在顽强地和术后各种排异反应做着斗争,希望他一切都好,早日出仓、顺利康复!
肖慧茹
“我要好好读书,
长大成为‘他们’”
这名叫慧茹的女孩,2011年出生在广东茂名,与天天公益同龄。
非常不幸的是,她在七个月大时确诊重型地中海贫血。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若选择保住一个地贫孩子,每月仅固定的输血、排铁费用就足以击穿整个家族的经济。但亲人不舍放手。
在绝望之际,慧茹的姨妈经过很多周折,终于联系到新快报天天公益,于是慧茹作为温暖个案的主角,通过天天公益版面与公众相识。
她的治疗过程历时8年,漫长而艰难,其间发生过令人揪心的危险,也交织着很多感人的故事。那些来自天南海北沉甸甸的爱始终包裹着她,呵护她打赢了这场“持久战”。
现在,13岁的慧茹读五年级,自理能力超强,学习成绩很棒,获班级第一、年级第一的奖状有一大叠。她是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从小就听说过天天公益与她的缘分,也是天天公益的“忘年交”。逢年过节,心灵手巧的慧茹就会做一件手工或画一幅画送给天天公益。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慧茹常跟妈妈说,自己能活着,是多奇妙、多美好的事情。“我一定会好好读书,攒足能量,长大后也要像那些帮助过我的叔叔阿姨一样,去帮助其他生病的小孩。”
余小科
突患白血病闯过生死关
今成乡村振兴骨干力量
小科是天天公益的老朋友。2012年初春,一个寒冷的午后,他在广州天河区石牌村一间狭小的出租屋里接受了新快报记者的采访。当时,大学毕业已找到心仪工作的小科被确诊白血病,躺在床上,脸色苍白。
在床前的小木凳上,记者一边记录,一边流泪。采访结束,小科让妈妈扶他靠在被子上,抱起心爱的吉唱了一首《红日》,气息不稳,但每一个音符里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对生命的不舍。
几天后,小科通过新快报天天公益栏目得到众多读者关注,并在新快报社与广东卫视台、梦响汇公益等机构的帮助下,举办了圆梦音乐会,筹到治疗费并顺利完成骨髓移植手术。
小科康复后回到河源连平老家,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他更是看重亲情、乡情。作为村委会的青年干部,他参与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如今还化身网络达人,为家乡特产代言。
小科爱弹琴,爱唱歌,常常抱着吉他在朋友圈高歌。这个阳光的大男孩,在阳光下,活得闪亮。
天天公益爱之回响,并非雷动之声。它是一棵棵绿草破土而出的动静,一朵朵鲜花迎风绽放的声音。还有很多像慧茹、小科这样被新快报帮助的重症患者,他们是一朵朵灿烂的浪花,在时代的浪潮里奔腾,在旅途中勃发成为新的公益力量,如此往复,澎湃而前。
从受助到助人,微光浇筑大爱,传承不止,生生不息。
这就是公益的魅力,也正是新快报天天公益的期冀。
■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采写:新快报记者 严 蓉 潘芝珍 李斯璐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