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安徒生

发布者:梦醒小径边 2023-8-12 10:53


1805年4月2日,在丹麦奥登塞镇的一间矮小的平房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为他取名叫汉斯·安徒生。

安徒生不是出生在床上,而是生在一个搁棺材的木架里。按当时迷信的说法,这是一件不吉利的东西。因此,安徒生的母亲感到非常难过。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她的丈夫是一个穷鞋匠,家里买不起床,不得不把别人扔掉的棺材架拾来当床。

安徒生的母亲是个善良的洗衣妇,她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为了让小安徒生过得好一些,她省吃俭用,一双手成天泡在冰凉的水里。

安徒生的母亲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当然,这只是她的幻想。在当时的社会里,富人是瞧不起穷人的,他们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在一起玩,怕降低他们“高贵”的身份。

小安徒生在外面受人欺侮,只有在家里才能得到温暖。他父亲常常陪着他玩—因为当时丹麦在跟法国打仗,人民生活非常穷困,连饭也吃不饱,哪有钱去做鞋子呢?

父亲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却识一点字,并且喜欢看书。他常常给小安徒生讲一些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或者念丹麦著名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英国莎士比亚的诗剧。

安徒生对这些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把这些故事演出来,但没有演员。这时候,他恰好发现橱柜里有几个他父亲雕刻的木偶。

他搜集了一些破布片,用他灵巧的小手缝出各种不同的衣服,穿在木偶身上,演起木偶戏来。最初,他只演父亲念过的剧本。后来,他竟自己编起剧本来。

为了编好剧本,也为了演好戏,他常常跑到大街上去看人。他发现那些穷人—生意人、手艺人、乞丐等,和他父母一样成天劳累,都生活得很苦。

他发现那些“上等人”—地主、市长和牧师,不干活,吃的穿的却很好。他们整天只知道坐着四轮马车横冲直闯,装腔作势。为什么人和人有这么大的区别?小小的安徒生还作不出一个解释。

他觉得这个小城市的生活阴暗,没有乐趣。这种感觉,由于他祖母的来访更加深了。他祖母是个穷苦的老人,住在城外,她非常疼爱安徒生,经常来看他。

祖母每次来都要给他带点礼物,像糖猪、锡兵······看来她的生活蛮不错,其实呢,她只不过靠养几只鸡下蛋过日子。有时太穷,只能讨饭,但她从不向安徒生说,为的是怕安徒生感到压抑。

其实,安徒生是知道的,不过不愿意说出来,怕祖母觉得难为情。他一方面为她难过,一方面更加爱她。每次祖母离开的时候,安徒生都要送她很远。

有一天黄昏,安徒生送了祖母回来,看见母亲在奥登塞河的急流中洗衣服。她一整天没有吃饭,全身发软,差点被水冲走。他便不顾一切地朝河边跑去。

当母亲发现是儿子拉住自己的时候,就张开在水里泡得发紫的双臂,紧紧地把儿子搂在怀里。

安徒生难过地捧着母亲的脸,心里想不通:为什么我们这么穷,富人家那么富呢?

母亲叹了口气,就跪下来做晚祷。她想世界上没有什么人会帮助她,只有靠上帝了。安徒生看见母亲这副虔诚的样子,也不知不觉地跪下来。

可是,上帝救不了人,战争越打越厉害,人民也越过越穷。安徒生的父亲没有活做,光靠母亲一个人洗衣裳来维持生活是不行的。

这个可怜的鞋匠,忽然异想天开,对安徒生的母亲说:“我想去当兵,这样可以领到一点薪水。要是碰上运气的话,也许还能弄上一个小小的官职。”

第二天大清早,安徒生的父亲就走了——他跟别的士兵一样,拖着无力的脚步,开往前线。

上帝始终没有帮助他们。两年以后,父亲回来了。他不但没有当上军官,反而把身子弄坏了。他脸色消瘦而惨白,已经染上严重的疾病,失去了工作能力。

父亲在穷困和疾病中挣扎了两年,就离开了人世。这时安徒生才11岁。

父亲死后,母亲又得了风湿病,为了生活下去,她和另一个手艺人结婚了。继父是个勤劳的手艺人,但他不像死去的父亲那样会讲故事,安徒生感到很孤独。

如果能读书,那么就可以自己看书了,他想起来:有一次,一个学生来他家里补鞋,他走后父亲偷偷地哭起来。当时他只觉得父亲很伤心,但却不知道其中的道理。现在他才体会到:能读书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件事情。

他把这意愿告诉了母亲。母亲觉得儿子很天真、很可爱,她不愿意打击儿子的热情。她想了很久,也不知跑了多少地方,请求过多少人,才把他送进一所慈善学校去读书。

这是一个宗教团体办的学校。这学校并不教书,成天就是教学生祷告和念经。安徒生受到母亲的影响,虽然相信上帝,但他却不愿成天念经和祷告。因此,几天后他就离开了这个学校。

过了一些时候,首都哥本哈根皇家歌剧院有一个剧团到这里来演戏,安徒生跟一个散发节目单的人交上了朋友。这人常常把他带到后台的角落里去看戏。

虽然安徒生在舞台的背面看不到演出的全貌,但即使这样,也把他吸引住了。这跟他的木偶戏比起来,简直是一个新天地。

安徒生觉得,把生活中的感受在舞台上表演出来,是最理想的工作。他对自己说:“我要当一个演员!”他幻想到首都的皇家歌剧院学习······但是,他怎么才能如愿呢?

安徒生苦恼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去请求本镇的伊凡尔生先生帮忙。因为他看见剧团的人曾去拜访伊凡尔生先生。

这位绅士听完了安徒生的来意,就哈哈大笑起来。他为了要在这位陌生无知的少年面前炫耀自己,就提笔写了一封介绍信交给安徒生,让他去哥本哈根找著名舞蹈家沙尔夫人。

沙尔夫人是驰名全国的女演员,连小小的安徒生也知道。这是多么高兴的事啊!他收拾了几本书,还有他积存的30个银毫,准备去首都哥本哈根。

一切都准备好了,他把计划告诉母亲。母亲大吃一惊:这么个小孩子,怎么能上首都?演戏也有挨饿的呀!她担心地说:“哥本哈根?天哪,那里没有亲戚朋友,这怎么成?”

安徒生低下头,好像在暗暗流泪,一句话也不说就走开了。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当一个演员,但为了怕母亲难过,他不愿意当面拒绝她。

母亲知道挨饿的痛苦,早就和祖母为安徒生动过脑筋。有一天,母亲提出学裁缝的事来: “你不是喜欢缝木偶衣服么?你缝得才好呢,人人都羡慕你!裁缝比鞋匠好,衣服人人都要穿呀!”

不要紧,沙尔夫人会帮助我!我 有伊凡尔生先生写 的一封介绍信。

安徒生把自己的计划告诉母亲,母亲一听他有办法,倒怔住了,原来儿子早有了准备。这时她才知道,安徒生不但意志坚强,而且还有办法。她只好答应了他。

1819年9月5日,是一个阴沉的晚秋天气。14岁的安徒生吻别了母亲,独自踏上了生活的道路。

哥本哈根城已经不远了,安徒生感到非常愉快,不知不觉地哼出一支小调来。这调子在高旷的晴空中盘旋着,久久不散。安徒生觉得这声音很优美,他天真地认为可以登台表演了。

哥本哈根是北欧繁华的大都市,阔人的马车多得像流水一样,五光十色的招牌和旗帜简直可以把人弄得头昏眼花。这是享乐和花钱的地方。

可是也有另外一番景象:安徒生想不到首都也有穷人,到处可以看到白发的老人或瘦弱的孩子,伸着颤抖的手向人们求乞,有的人甚至比安徒生家乡的穷人还要穷。

安徒生不知不觉地向贫民区走去—他觉得自己也是属于穷人这一群的,所以在一个小客栈里住了下来。

第二天,安徒生就去找沙尔夫人。可是他一连找了好几天,也没找着。原来那位伊凡尔生先生并不认识沙尔夫人,只是胡乱写了个地址,哄哄小孩子罢了。

客栈老板娘见安徒生神色不对,怕他交不上房钱,就对他特别“关心”起来。

老板娘听说有人介绍安徒生去找沙尔夫人,惊得把眼睛瞪得像铜铃般大,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沙尔夫人!她的地址谁都知道,你要是真的想找她,我马上可以告诉你。”

安徒生依照老板娘的指示,总算找到了沙尔夫人。舞蹈家惊讶地打量这个奇怪的少年,又看看那封陌生人写来的信,问:“你想当演员?”安徒生回答:“是的,沙尔夫人,我希望在皇家歌剧院演芭蕾舞和歌剧。

我演《灰姑娘》中的一场给你看。我可喜欢这出戏呢!

安徒生为了证明他有演戏的才能,就当场表演起他曾经在家乡后台看过的那出戏的女主角来。为了补充记忆的不足,他发挥了想象,编造了一些歌词和音乐。

安徒生跳得满身是汗,以为沙尔夫人会称赞他,可是他不知道自己的样子有多么古怪。沙尔夫人不愿意给这个天真的孩子浇冷水,就含糊地拒绝了他。

安徒生怀着十分失望的心情,离开了沙尔夫人的寓所,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一直走到深夜。他的内心矛盾着:是回奥登塞学裁缝呢,还是留下来另找出路?

街上馆子里的菜香一阵阵飘来,他饿得发昏了—他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但他不能吃。钱已经花了一大半,剩下的十几个银毫要留下来交房租,只能喝两碗水。

在哥本哈根的街头踯躅了好些天,安徒生终于找到一个剧团的经理。当他把来意说明以后,经理摇了摇头,把他赶了出来。

哥本哈根是繁华的,但对于安徒生来说,它却像一个孤岛,没有任何人来帮助他。他感到绝望,简直想跳楼。他把窗户推开,一轮明月照进来,好像在对他微笑。

月亮是他的老朋友,在奥登塞就随时来看他。于是他想起故乡来,想起成天站在急流里的母亲······她从来就没有想过自杀。他要向母亲学习,鼓起勇气活下去。

就是这个老朋友—月亮,引起了他的思绪,使他活下去;也是这个老朋友,打开了诗人的慧眼,使他后来在他的童话《没有画的画册》中,绘出了人间的欢乐和哀愁。

客栈老板娘看见安徒生的脸一天天消瘦下去,知道他在挨饿,怕他付不出房租,死在客栈里,所以她很委婉地告诉他,必须腾出这间房间。

安徒生知道老板娘的用意。他不愿别人把他当做一个骗子,便从衣袋里掏出了仅有的九个银毫,付清了房租。

安徒生在街头徘徊着。他的脚步自然而然地把他引向了西门—他从奥登塞来的地方,但是他停住了,心想:不成,我不能回家乡去!既然下定决心,就要有毅力在这儿活下去!

他茫然地在行李上坐了四五个小时,没感到饿,也没感到时间已接近半夜。他在和困难作殊死的斗争。

月亮在微笑,夜莺在歌唱…………他猛然想起,皇家歌剧院附设的唱歌学校里,有一位意大利音乐家西博尼在那儿当指导,也许这位教授能欣赏他的歌声,替他想办法吧。于是他又乐观起来。

这位西博尼教授的女管家一贯对衣衫褴褛的青年艺术家表示同情。因此安徒生也就很容易地见到了教授。

女管家把安徒生领进西博尼教授的工作室。安徒生把他的奋斗经历和来意向西博尼教授说了,在场的人都受到感动,特别是作曲家惠斯,因为他自己就是从贫苦中奋斗出来的人。

西博尼教授弹了一首名歌,要安徒生唱。安徒生熟悉这支曲子,又加上一时的感触,边唱边流下泪来,把惠斯教授也感动了。

由于惠斯教授的帮助,在场的艺术家们终于替安徒生募集了70元的捐款,暂由西博尼教授管理,每月支取10元,作为他的学习、生活费。安徒生多么高兴啊!

从此以后,安徒生白天去西博尼教授的学校里学习声乐。晚上,安徒生就在惠斯教授的家里学习德文。这是当时学习知识的一门不可缺少的外国语言。

他像海绵吸水似的,不仅拼命汲取一切关于唱歌的知识,而且利用空余时间吸收文化,读丹麦的古典作品,读德国的古典作品,读莎士比亚的丹麦文全集······

安徒生的生活非常清苦,但是他觉得十分快乐。他有一件最快乐的工作—写诗。他不但写诗,而且还模仿英国的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写了一本叫《阿芙索尔》的诗剧。

冬天到了,寒冷像恶魔一样向安徒生袭来。他每月的10元钱只够交房租和买面包。他从面包中省下钱来买了纸、笔和书,因此整个冬天他都在跟伤风咳嗽斗争。

冬天是难熬的,可是春天却给安徒生带来了更大的灾难。一天,西博尼教授告诉他:“你的嗓子坏了,学声乐没有希望了!孩子,你不如回奥登塞去做个农夫吧!”

这个意外的打击太沉重了。安徒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地需要学习,可是他却偏偏要失去这个学习的机会。他咽下了伤心的眼泪,默默地走出了唱歌学校的大门。

安徒生学习的时候,曾经认识几位文学家和艺术家,其中有个叫古尔登堡的诗人,对他很好。他决定找他,因为他和芭蕾舞训练班有来往。

安徒生瘦得出奇,骨架大,动作不灵活,不适宜跳舞。但古尔登堡还是尽力帮助他,把他打扮得漂亮些,给人一个好印象。

安徒生穿着这套不合身的衣服,会见了一位芭蕾舞训练班的老演员。老演员把安徒生的外表仔细研究了一下,就收下了。他觉得这个16岁的孩子可能成为一个丑角。

这次成功,使好几个认识安徒生的人感到高兴。惠斯又自动提出教安徒生学习丹麦文学,古尔登堡愿意教他拉丁文,因为一个芭蕾舞演员是不能没有文化的。

从此,安徒生就跟这位老演员在一起,学习各种引人发笑的滑稽动作。他勤恳地学习着。有一次,他要求老师教些严肃的东西,他认为舞台艺术是一项崇高的工作,不仅仅是逗人发笑。

老师答应让他表演悲剧《柯列奇奥》中的主角。安徒生认真地准备了好几天,不但背熟了所有的韵文台词,而且还能有表情地、用感人的艺术形象把它表演出来。

在表演给老师看的时候,安徒生由于受了他所表演的角色的感染,竟放声大哭起来,哭得是那样的真切,好像戏中人物的遭遇就是他自己的遭遇一样。

但老师却批评了他,说他感情有余而理智不足:“这一哭,把整个悲剧气氛都冲淡了······”他因而失掉了学习的机会。

当安徒生走出大门的时候,大门嘎的一声关上了,好像不再希望他回去似的。事实上,这也是最后一次的努力了。哥本哈根再也没有其他机会让他学习舞台艺术了。

他到哥本哈根已经奋斗了将近四年。在这四年中,他忍受了饥饿和讥笑,也经历了不少的快乐和失望,但仍然未能达到他的意愿。

想起来,他唯一的成绩是写了一本诗剧《阿芙索尔》。也许,这个剧本还能在舞台上演吧?如果能为舞台写剧本,仍不能算失败。但剧本够不够水平呢?得给一个有声望的人看看。

于是,他顾不得一般的礼貌,没有介绍信,就直接闯进了当时闻名的莎士比亚剧本的译者伍尔芙的住宅。这在当时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是一件非常冒失的事情。

还好,伍尔芙正闲得无事可做,所以也就接见了他。安徒生看见他满屋是书,认为他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因此非常尊敬他,毫不害羞地拿出自己的剧本朗诵起来。

当他读到一半时,伍尔芙忽然打断他说:“你吃点东西好不好?”因为这位译者看到安徒生饥饿的脸色,实在不忍听下去。

安徒生摇了摇头,他不愿分散这位学者的注意力,反而用更响亮的声音读下去。这使伍尔芙受到了感动,他从未见过这样热爱自己工作的人。

伍尔芙听完了剧本,心中不禁暗暗高兴。无疑地,安徒生是个有前途的少年。但他不敢肯定,这些优美的字句是不是从别的书上抄来的。他鼓励安徒生说:“伟大的作品是需要花时间磨练的,莎士比亚的不朽,是一生辛勤劳动的结果。”

这是安徒生第一次听到一位对戏剧有修养的学者拿莎士比亚来鼓励自己。他心中感到说不出的快乐,他忘了饥饿,兴高采烈地在街上奔跑起来。

他满怀信心地带着这个剧本去见一位出版家,可是这位出版家看了看作者的名字:不是名人,觉得推销的前途不大,当时就拒绝了。

但是,这件事却引起一位编刊物的评论家的好奇心。他仔细阅读了剧本,决定从中选出一场在他的刊物上发表。

这对17岁天真的安徒生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胜利。他的朋友尤尔根生夫人也很高兴,不但鼓励他,而且还写了封介绍信到皇家歌剧院,推荐他的作品。

不久,安徒生接到一封信,约他去见皇家歌剧院的负责人拉贝克等。安徒生欣喜若狂,以为他们接受了他的剧本。他想:要是我能当剧作家,也同样实现了我的愿望。

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他们不但不谈他的剧本上演问题,反而把他取笑了一顿。原来,当时剧本很缺乏,他们想利用安徒生的才能,把他“培养”成为皇家服务的廉价写作匠,并许诺为他提供读书的机会。

安徒生虽然不懂他们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读书是好的,他父亲就一直希望能有一个读书的机会······他同意了。

风景优美的斯拉格尔塞有一个苏洛书院。这个书院是专门为地主和贵族子弟设立的,在当时要算丹麦设施很好的学校了。安徒生就是被送到这儿来“培养”的。

这个学校的校长叫梅斯林。他接见了安徒生以后说:“我知道你是鞋匠的儿子。我决定按照皇家歌剧院的意图,把你培养成一个懂礼貌的上等人。”

梅斯林虽然轻视他,但表面上却做出关心他的样子,把他安置在自己家里。安徒生认为梅斯林是个对戏剧有修养的人,因此晚上就怀着谦虚求教的心情,把已发表的《阿芙索尔》片段念给这位老师听。

安徒生的声音充满剧中人物的感情,可梅斯林却听得不耐烦了。他不时地摘下他的近视眼镜,摸摸他的蹋鼻子。他认为安徒生一点也不懂规矩,而且毫无文化。

安徒生说:“我是照口语写的。”这一下却惹恼了梅斯林,他把桌子一拍,骂道:“什么口语!那是下流阶层的语言。以后不准你再念或者再写这类东西!”

安徒生感到莫名其妙,他不知道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发起怒来。如果他所写的民间口语是下流阶层的语言,那么他在这里究竟能学到些什么?

事情果然如此。梅斯林认为他不懂丹麦文,需要从头学起,因此把他放到最低的一个班里。班里的公子哥儿都认为他是穷笨汉。

而在做礼拜的时候,梅斯林却偏偏要他跟高年级的同学在一起。这种区别对待的结果,引起了安徒生同班同学对他的极端憎恨和仇视。正像他后来写的童话“丑小鸭”在那群鸭子中间一样,是完全孤立的。

这样,安徒生只好一上完课就回到梅斯林家里。这正合梅斯林的意思,因为他有一大群顽皮的孩子需要人带,而安徒生却又是一个最好的“保姆”。

他的性情好,对孩子非常温柔,而且又会讲故事。孩子们也非常喜爱他,从不在他面前调皮。

有一次,梅斯林为了要“教育”一下安徒生,故意把他带到刑场去看执行死刑的情景。当犯人的脑袋落地的时候,安徒生立刻昏倒了。

梅斯林这种野蛮的教育方法,几乎使安徒生成了一个精神病患者。只要他一闭上眼睛,脑子里就会出现那些可怕的幻影。

梅斯林发觉安徒生的成绩下降了。为了要向皇家歌剧院交差,他就强迫他死背书;一有错误,他便信口谩骂。这种生活对安徒生来说,简直是一种刑罚。

幸好学校还有一个图书馆,他可以在晚上大家睡觉以后,反复阅读当代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使他忘记了当前的痛苦,把他带到另一个世界里,激起他对生活的热爱。

他要表现生活,于是又写起诗和剧本来。他一有空就写,甚至在课堂里也写。

这种新的动向引起了梅斯林的注意。有一次,他偷偷地去检查安徒生的抽屉,发现了诗稿,他非常愤怒。在他看来,这些作品写得根本不入流。

这种生活安徒生忍受了将近六年。看来,他的这种忍耐力已经达到了极限。最后他鼓起勇气,给皇家歌剧院的负责人写了封信,就收拾起行李和文稿,准备回到哥本哈根去。他宁可挨饿,也不愿受这种野蛮的屈辱。

1827年,22岁的安徒生像获得自由的囚犯一样,心里感到轻松,但也感到沉重,正如14岁时离开家一样。离开了梅斯林的家,他感到前途渺茫。

安徒生在哥本哈根的一个旅栈里住了下来。虽然房屋很破烂,但他却感到这是一间非常舒适的住所,因为他可以在这里自由写作,没有人来讥笑或羞辱他。

安徒生认识很多文化界名人。有一次诗人海堡对安徒生新近写的几首诗发生兴趣,要在他自己编的文学刊物上发表。安徒生不愿意,因为梅斯林说他没有半点诗才。海堡认为:是不是好作品,不妨让读者来评判一下。

最后安徒生终于同意发表,可是不愿署自己的真名。他只把头一个字母H拿来作代表,这恰好跟海堡的头一个字母相同。发表后,那些爱逢迎的人以为是海堡的作品,把它大大地称赞了一番。

这固然是一件很滑稽的事,但却使安徒生对写作有了信心。他计划写一部幻想游记《从霍尔曼运河到阿玛迦东部步行记》。

这部充满对未来美好幻想的书,像一股清风似地吹进了当时死气沉沉的文坛。读者非常喜欢这本书。这时安徒生刚满24岁。

第一版书很快销售完后,马上就有一个大出版商爬到安徒生的顶楼来造访。他愿以相当优厚的条件来出第二版。这时安徒生正在饥饿中挣扎,自然答应了。

几个月以后,安徒生又写了一部轻松的喜剧。因为第一部书的成功,这次皇家歌剧院也不拒绝上演了。

1829年4月,安徒生的剧本正式在这个全国驰名的大剧院里上演了。

看着自己创造的形象在舞台上表演,他不禁流出了热泪:十年前,他是一个孤苦的孩子,为了要到这个剧院里找个小小的职位,他曾遭到多么惨重的挫折啊!

到圣诞节的时候,安徒生又出版了一本诗集。他的作品在读者中受到欢迎,这却引起了一些所谓有教养的作家的嫉妒。他们认为:一个鞋匠的儿子怎么能够写诗?而且这些诗没有技巧,句句都不通顺。

在当时那种趋炎附势的社会里,连平时帮助过安徒生的海堡也来反对他了。他们怎么能破例地让一个下层社会的穷孩子爬上这上流人的文坛呢?

现在,哥本哈根对安徒生来说,简直像是第二个苏洛书院,全是奚落和打击他的人。1830年夏天,他决定动身到外地去旅行。

他先回到故乡,接着就到丹麦有名的尤特兰地区去。这次大规模的旅行扩大了他的生活面,使他重新接触广大劳动人民,了解他们的伟大,这种感受成为他创作的泉源,也促成了他的第二部诗集《幻想与速写》的出版。

1833年,安徒生开始到国外去旅行。他曾到过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观摩那里的雄伟建筑,和那些国家的人民交朋友,给他们讲故事。

安徒生身在外国,却很想念祖国。他每天都要给许多朋友写信,报告他的观感,同时他也迫切地盼望能收到朋友的信。有一次在巴黎,他收到一封厚厚的欠资信。

他付清邮资后拆开一看,原来是一张报纸,上面印着一首讽刺他的诗。原来丹麦那些“上流社会的文人”至今还不能原谅一个居然当了作家的鞋匠的儿子。他走到哪里,这种偏见就跟到哪里。

安徒生十分愤怒,但是他决不因为这种打击就放下自己的笔。从此以后,旅行和写作就成为安徒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他在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等名城看到许多古典艺术名作,感到自己非常渺小,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写作。

他最优秀的小说《即兴诗人》,就是在罗马写的。他在苦难中得到锻炼,充满信心地工作着。

安徒生最爱小孩子,1835年当他30岁的时候,给朋友写信说:“我现在要开始给孩子们特别是穷孩子们写童话了,因为他们很寂寞。我应该给他们写些美丽的东西。”

安徒生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从这年起,他每年都要给孩子们写一本童话,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美和真理。直到他去世的前两年止,足足38年没有间断过,共发表了168篇童话。

童话是安徒生主要的创作体裁。他的童话之所以能得到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喜爱,是因为作品反映了人民的思想和愿望。他的《皇帝的新装》中的主人公—皇帝,就充满了安徒生尖刻的讽刺,让一个愚蠢、自负的国王赤身露体地在大街上行走。

跟那些愚蠢的统治者形成对照的,是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民。《拇指姑娘》中的那个被人瞧不起的拇指姑娘,她到处受人奚落和侮辱,但她决心追求光明。

《坚定的锡兵》也一样。他爱上了那个娇小的舞蹈家,并不因为鼻烟壶里那个恶魔的捣乱,就动摇了他对她的忠诚,最后终于和她相会了。

为了美好的生活而不畏困难的人,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总是得到赞扬。《野天鹅》中的艾丽莎,就是用辛勤不懈的劳动摧毁了妖魔的巫术,使她的11位哥哥由野天鹅恢复了人形。

劳动人民不仅创造生活,也创造了艺术。只有他们会欣赏艺术。《夜莺》中的王公大臣,《牧猪人》中的皇帝和公主,《园丁和他的主人》中的贵族,都是最愚蠢的人。他们不懂得真正的艺术,以为牛叫是夜莺的歌唱。

安徒生用极大的同情和爱来描写劳动人民,抨击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没有正义。《卖火柴的小女孩》中那个美丽的姑娘,就是在有钱人欢度除夕的晚上,活活地冻死在街头的。

安徒生不满意黑暗的现实,但他没有消极、失望。他有旺盛的生命力,肯定人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类未来的一代。在他的《邻居们》中,他借玫瑰花的口说:“生命多么美丽啊!”

安徒生写的童话故事,其他如《打火匣》、《海的女儿》、《冰姑娘》等等,也是小朋友们十分喜爱的故事。

安徒生的这些伟大精神不单表现在童话作品里,也表现在生活中。有一次,他为了亲自把一件玩具送给一个孤儿,还放弃了看戏的计划。

到老年的时候,他得到了极高的荣誉,但是他十分谦虚。他深深知道,是劳动人民创造了生活,创造了艺术,而且教育了他,使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1875年8月4日晚上,这位闻名世界的童话作家在哥本哈根与世长辞。他被世人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丹麦童话大师”。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一百五十多种语言和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