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金田村,有一座散发着古老气息的房屋。古屋为木质结构,上下两层各五间房。记者走访发现,这种结构的房屋在民和三川地区并不多见。古屋的主人马西全称,这座古屋至少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背后还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古屋曾因黄河泛滥被迫搬迁
“上世纪80年代黄河泛滥,危及古屋的安全,古屋被迫往后挪了近百米。”村民马吉恩说,以前古屋的原址就在黄河边。当时搬迁时,古屋并没有遭到破坏,基本保留了原貌。顺着马吉恩指的方向望去,古屋原址与黄河直线距离只有二十多米。现在黄河河堤得到巩固修缮,已危及不到古屋的安全。
百年古屋。
由于年代久远,古屋的花窗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破损,主人更换了新的花窗。令人欣喜的是,主人请的木匠花功夫恢复了花窗原貌。马西全说,他小时候,用白纸糊窗,后来都换上了玻璃。花窗换了玻璃虽然室内明亮了许多,但总感觉与房屋的整体风格不搭配。
眼前的古屋除了窗户,其他地方基本保留了原貌。从花窗、门头雕刻的花槽来看,做工精细。雕刻的花槽有花草、神兽、古乐器,古色古香。“古屋完好地保留到今天,主要是因为古屋里面一直有人常住。”马西全说。
花窗。
木窗。
木雕的花纹。
马西全说,古屋对他和家族的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是祖辈留下的一份遗产,他们一定会保护好古屋。
古屋修建背后的感人故事
金田村的这座古屋尽管主人换了一代又一代却保存完好。“我小时候,古屋上下两层都住着人,现在家里人少了,也盖了新房,二楼很少住人。”马西全说。
古屋坐北朝南,面朝黄河。古屋一层屋内的造型与当地现有的木屋有许多不同之处。古屋的一层和二层之间,放置着一架可以移动的木梯。从台阶的磨损痕迹上分析,二层是主人的居室,一楼是待客的;从二层的布局看,有客厅也有卧室。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二楼一侧的卧室是土炕,到了冬天靠煨炕取暖。
古屋何时建成,有何来历?在马西全和村民心中有个感恩的故事。马西全说,小时候听爷爷讲,这座古屋至少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当时在清朝年间,他们家族有位德高望重、医术高明的长者,人称“马先生”。有一年,黄河对岸的甘肃省积石山县刘集一带突发痢疾。马先生用土方子治好了当地群众的病。当地群众为感恩马先生,便筹集资金、招募工匠、拉运木材,在马先生的老家修了古屋纪念。
村民马吉恩说,在民和三川地区二层结构的木屋很少见,绝大多数以平房为主。据他推测,古屋当年的主人应该是有影响力的一位人物,小时候听家族的老人讲,这座古屋的来历的确与一段感恩的故事有关,是黄河对岸的群众为了感谢马先生而特意修建的。
木梯。
古屋逢年过节可待客
马西全的四合院里,历经沧桑的古屋与新建的楼房各有特色,古屋作为主屋的位置也没有被取代。马西全说,古屋是家里的主屋,逢年过节,家里来的亲朋好友都聚在古屋里。
在民和三川地区,当地村民一般将主屋建在靠北的位置,即坐北朝南。主屋里住着长辈,是逢年过节招待客人的地方。采访中一位年长的村民说,这座古屋之所以能完好地保留到今天,除了结构坚固、选材优质,也与院内建筑坐落位置有很大关系。当地村民在家中修建房屋是比较讲究的,尤其主屋要建得最漂亮。
古屋二层。
古建筑的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承载着大量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古建筑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政治等方面有详尽的研究。
古屋的新期待
古屋新韵,留住乡愁。如今,越来越多的旅游爱好者,已把目光聚焦在能够折射出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屋、古巷、古井、古树上,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让百年老屋重焕生机,带动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画卷添上浓重一笔。
时间过了近两百年,古屋完好地保留到今天。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村里越来越多沉睡的资源被唤醒,变成“网红”打卡地。马吉恩说,古屋的位置距离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禹王峡水利景区比较近,希望依托这些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古屋乘上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未来能得到更好的修缮和保护。
西海全媒体记者 赵俊杰/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