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本能,人品是本事。
很多人太单纯了,只是看到事物的表面,就下了结论,殊不知,人心叵测,自己吃了大亏。
很多人为了自身利益,克制了自己的本性,展示出不一样的人品,演技很了不得,让人难以捉摸。
因此,我们要学会理智,别把人品和人性混淆了,把天生的和后天的,区别对待。
讲三个古老的故事,看清人品,悟透人性。
01
主动对你好的人,也许是在利用你。
第一个故事。
战国时的军事家吴起,为了得到鲁国的信任,手刃妻子。可惜,他仍旧被鲁君怀疑,被迫投奔魏国。
在魏国,吴起带兵抵抗秦军,并且屡屡获胜。
有一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吴起就蹲下来,帮忙吸走毒液。周围的士兵见了,无不感动。
士兵的母亲见状,在一旁哭得呼天抢地。
大家很疑惑,吴起爱民如子,为什么“母亲”不理解呢?
母亲说:“之前,有将军对我的丈夫,非常疼爱,结果丈夫战死沙场。现在我的儿子,也是这样的结局啊,我怎么不悲痛呢?”
道理很明显,吴起的做法,是在爱惜下属,也是换取了士兵的信任。之后,他可以借用强大的兵力,为所欲为,成就自己的功名。
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了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为了用一只眼睛看清东西,而将另一只眼睛毁坏。”
为了能够瞄准技艺更高,因而毁掉一只眼睛,这样就可以成功了。可是伤害了身体,怎么可以说是成功了呢?
人品和人性,在很多时候,是矛盾的,是事情的两个面。
如果有人给你好的建议,主动向你示好,你不要马上就感激他,要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莫名其妙的缘分。
这样的道理,用在生活中,也是可行的。
比方说,商家主动上门,为你讲解养生知识,顺便就卖了东西给你;商家送了一个鸡蛋给你,就得赚两个鸡蛋的钱。
主动关爱你,这是人品好的体现,内心却在思考自己的利益,这是人性的驱使。只是很多时候,人性隐藏起来了,需要深度思考才明白。
02
有一种善,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第二个故事。
孟子去了齐国,和齐宣王聊了很久。
有人牵着一头牛,从朝堂下走过,牛在流泪,浑身哆嗦。
原来,这头牛,要用来祭祀,命不由己。
人们要用牛的血,涂抹钟鼓的缝隙,认为这是吉利的事情。
齐宣王看着牛,唤起了怜悯之心,说:“不要用牛了,用羊吧。”
孟子说:“无罪而就死地。牛羊有区别吗?”
很明显,齐宣王的做法,就是“偷梁换柱”。以为这样做,就能展示自己的慈悲。其实他不过是换了一种杀戮方式而已。
“央广网”上,转发了这样一条消息。
某平台上,一位主播为了拍段子,增加流量,拿出三千元钱,给一位老人。大家一起给他点赞。
过了一会,人们发现这件事不简单,老人表示,自己接过了三千元,然后拍下了视频之后,主播又收回了两千八。
“别让表演式‘慈善’伤了善心”,这句点评,让人清醒。
有一些善良,其实是“透支社会的善良”,我们只是截取了其中的一个片段来看而已。
帮助人,要全心全意,如果是虚情假意,那就算了。
商人洛克菲勒在家书中写道:“利益是光照人性的影子,在它面前,一切与道德、伦理有关的本质都将现形,且一览无余。”
看清一个人,要看他在利益面前,有没有懂得取舍,是不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我们不要把别人的“手段”,也看成了善意。思维上,拐个弯,就知道如何权衡利弊了。
03
有一些恶,本是人的天性而已。
第三个故事。
一个卖马的人,希望大家都富起来,从而有钱买马车;一个卖棺材的人,希望有人过世,增加自己的生意。
人们都给卖马的人点赞,对卖棺材的人,狠狠批评。
事实上,两家店铺,都是为自己的利润着想,怎么就区分了善恶呢?
为了做好生意,说了一些难听的话,其实是释放了天性而已。
任何事情,都有真相。只是我们需要静下来,寻找“水落石出”。
大学教师陈果说过:“很多东西放到时间里去就能看清。要么越走越远,要么越走越近。”
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也会存在“恶念”。
父母偏心了,引起了某个子女的不满,从而决定,再也不赡养父母了。这是忘恩负义的做法,但是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人的执念而已。善、恶之间,也是如此。
人的天性里,有善意,也有恶意。活得真实的人,会透露自己的恶意,但是他本身并不坏,别看歪了。
04
战国思想家告子说:“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几句话是说不清的。但是我们能够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并且相生相克。
生而为人,要用好的人品,去抵制坏的人性;用真实的人性,去揭露伪装的人品。
把古人的故事,延伸到现实生活,就会发现,看到了正面,还要看反面,事情就通透了,也不会轻易上当受骗了。
吹捧你的人,也许是捧杀;恶语相加的人,也许是恨铁不成钢;拦住你的人,可以是考验你;帮助你的人,也许是贪图以后的利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做人,无愧于心,对人无害。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韩非子》《孟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