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苍苍,岁月悠悠,在绵延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中华民族是最璀璨的一颗星。
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卓越的智慧和精神,被一代代人所延续……这些一经作家的笔墨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未有的高度。想必大家都饱览过祖国的大江名山,涉足过历史古迹和风景名胜……我们陶醉、赞美、惊叹、思索、感悟。我们也曾品读过无数经典佳作,历史情怀不仅让人享受学问之美,也享受到辽阔的空间与邈远的时代,赞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在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的文化游记《都江堰》,体味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同时也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
有人说:长城是一座畏惧的纪念碑,蜿蜒在历史的群山。那么可以说都江堰就是一座坚守的雕像,镶嵌在历史的长河。
文章开篇作者就将长城与都江堰做比较,写出都江堰的价值。“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它是苦难而伟大的民族在野山荒漠间修的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它与旷野融为一体。占据了辽阔空间的长城,让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也就深厚得多。而早于长城数十载的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所以作者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接着作者写都江堰的强悍,规整而又驯顺的水。虽未临近,就被一种还不太响却有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降临,如山崩即止,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俯。但作者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那水与别处不同,水股股叠叠精神焕发,合在一起飞奔着,喧嚣着生命的力量,到江心分水堤,唰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而出,在坚坝间撞击中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了一个调整,这出尽风头的水突然越发壮丽驯顺。将强悍的生命付于规整,付于期盼。水由喧嚣,咆哮,强悍,凶蛮变得规整,为人所用,化害为利,为民造福。
这时作者笔锋自然而然写到都江堰修建者李冰以及他的精魂——李冰为民消灾的责任意识,自信与执着,和他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以及李冰的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和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李冰虽是郡守,手握长锸站在滔滔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上一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文中写到“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余秋雨用一位现代作家见此塑像的怦然心动,发出叩问“活着或死去应站在哪里?”而李冰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李冰的精魂被他的儿子及后世所传承,都江堰流淌着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最后作者写横江索桥,附近的二王庙,看傩戏,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帖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都江堰》作者立足人类文明的新高度,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历史,提出了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见解。通过对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看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和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和哲理意蕴。使我们在品读中,更深刻地感悟和思索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也对文中李冰的精魂、文化内涵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也感知了作者对承传这种精神的乐观态度和对崇敬膜拜这种精神的欣慰。
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李冰这样为民请命的无数仁人志士,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才得以传承。
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神就会不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