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姨
朱健一家也将惜别陈阿姨。
朱阿婆和护工陈阿姨。
干了一辈子护工的陈太英没想到,自己在54岁时竟然以“护工陈阿姨”的身份“出圈”了。前段时间,她在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的骨科病房一对一照顾骨折且患有认知障碍的88岁朱阿婆,得到了阿婆家人的认可。
阿婆的儿子朱健把她的故事写下来,发在自媒体上,这篇《护工陈阿姨》立刻刷屏,阅读量上百万,不少“打工人”边读边流泪。
近日,记者走进病房,与护工陈阿姨和文章作者对话。
凌晨4点,轻轻把老太哄睡
农村大妈走心的“谎言”,比我这个木讷的儿子,管用一百倍
看到朱阿婆时,她正坐在床旁和护工陈阿姨聊天。银白色的发丝整整齐齐贴在脑后,虽身着病号服,但整个人打扮得清清爽爽。
朱阿婆有认知障碍,手术后第二天,儿子朱健为她请了护工,也就是随机分派过来的陈阿姨。陈阿姨24小时服务,喂饭、翻身、擦拭、把屎把尿等。“这里有我在,你们放心好了。”她很快就把老太太的家人都催回家去了。谁知,次日凌晨,阿婆就吵得别人无法睡觉,护士不得不打电话让儿子快来解决。
“四点多接到电话,一开始担心是什么坏消息,得知只是母亲吵闹,我悬在嗓子眼的心,放下了。起身穿衣匆忙赶到病房,发现母亲已经睡了,而我只能向病友道歉。”朱健说,“陈阿姨安慰我,手术做完,麻药退掉,会疼痛、烦躁,再加上她脑子不清楚,哭喊都是正常的。”当朱健从病友口中得知,陈阿姨整晚都在小声哄睡,如同哄一个孩子时,他对这位素不相识的护工有了很好的印象。
刚开始,由于要睡在床上打点滴,朱阿婆有些害怕,她总是说胡话,哭闹挣扎,让朱健“快跑,不要被坏人抓住”,作为儿子总是于心不忍,但不知道该如何去安慰。陈阿姨总是把他推到一旁,俯下身子替老太太擦掉眼泪,轻轻对她说,“别怕,儿子已经把坏人打跑了,过一会就来救你了。”
一番话,居然真的让老太太安静下来了。她又转头安慰无奈的朱健,“我干了20多年,见过很多的病人。你母亲摔了,受到惊吓,现在又来到了陌生的环境,她会有些幻觉,会好的。”
朱健点点头,十分感动,“一个农村大妈,用走心的‘谎言’,贴近了母亲的心,比我这个木讷的儿子,管用一百倍。”
吃喝拉撒,使出浑身解数
只有小学文化的陈阿姨,其信息表达的准确程度,胜过一个博士
陈阿姨个子不高,身材微胖,骨科病房就是她的“家”,24小时待命。尽管活动区域不大,但她操心的事却不少——担心老太太坠床、担心吃喝拉撒……
吃饭问题,是朱阿婆术后面临的一大“困难”。朱阿婆年轻时当过兵,虽然现在的事记不住,但往事记得牢牢的。陈阿姨就带她“穿越”到了70年前,“我是司令员派来的,命令你把这碗稀饭吃下去!”
朱阿婆看到饭就条件反射地想呕吐,她说,我咽不下去。陈阿姨灵机一动,“你是党员吗?共产党员是最勇敢的,必须咽下去!”阿婆点点头,哭丧着脸,努力咽下了第一口。
老太太咽了两口,又乞求陈阿姨,只吃三口行不行?陈阿姨马上摇头,党员要带头吃饭,最少吃十口!
“母亲带着哭腔向我求助,我实在不忍心,就转身走到走廊上去了。但我仍然能听到陈阿姨的‘命令’:任务必须完成,还有五口……最后一口……”朱健说。
一个痴呆的老太,一个煞费苦心的护工,两个人居然把这出穿越剧演完了,一碗稀饭也吃完了。端着空碗,陈阿姨还大声说:“报告司令员,任务已完成。”
那些天,为了让老太太能吃下饭保证营养,陈阿姨可谓十八般武艺上阵,不停来回切换。老太太不肯喝水,她怕时间长了尿路感染,就自己买了个针筒,把水打进她的嘴里,这也令束手无策的朱健佩服得五体投地。
随之而来的是小便问题。20多天后,导尿管拔掉,护士要求阿婆自己尽快小便。这可难住了老太太,她不习惯,就是尿不出来。后来,陈阿姨咨询了护士长,随后耐心给老太太揉肚子,并且不断地更换热毛巾,还通过水流声诱导老太太自己小便,但阿婆依旧没有尿出来。陈阿姨一遍遍地检查老太太的尿垫,一遍遍失望地摇头。
到了晚上,她的肚子鼓涨了起来,而按照医院的规定,陪护的家人不得不离开病房。“算了,重新上导尿管吧。”临走时,朱健已经十分疲惫、沮丧。可陈阿姨说,她还想再试试,让朱健放心回家。
凌晨2时,朱健的手机亮了,他收到一条微信,一共八个字:老太太已自己尿了。还加上了一个“耶”的表情。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对朱健来说,像是带来了中头彩般的喜悦。
“一个平凡的护工,用默默无闻的努力,帮助病人解除了痛苦,也缓解了家属的焦虑。没有对母亲牵肠挂肚的情感,没有煎熬的期待,是体会不到的。”他说,那一刻甚至觉得,只有小学文化的陈阿姨,其信息表达的准确程度,胜过一个博士。
破烂门板,睡了二十多年
面对老年痴呆症的病人,我不怕吃苦,只想把病人照顾好,让家属满意
相处久了,陈阿姨知道了朱阿婆的生活习惯。老人因腿部骨折,康复期需锻炼,但她配合度不够,一站起来就喊疼,一屁股往下坐,怎么办?“我知道阿婆以前很喜欢唱歌,退休后是老年合唱团的,不如一起唱歌。分散了注意力,就可以站立锻炼更久了。”
可是,陈阿姨又为难了。在农村长大的她,只会几首老歌,唱不全,更唱不好。“没关系,你先唱,我跟着慢慢回忆。”朱阿婆说。
陈阿姨唱的第一首歌,是童谣《小燕子》,这首歌很快唤醒了阿婆的记忆,两个人一起唱了一遍又一遍。《东方红》《学习雷锋好榜样》……就这样,朱阿婆回忆起了五首老歌,唱得像模像样。在病友们的夸奖下,她在这小小的病房里重拾了快乐。
但也因为唱歌,朱阿婆也发生过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某天夜里,病友们已经熟睡,阿婆突然深情唱起《小燕子》,把病友们都吵醒了。但是,大家并没有抱怨或责备,因为,护工陈阿姨和阿婆已经将她们深深感动了!“都是可以理解的,没关系!”一位阿姨反复对记者说。
“面对老年痴呆症的病人,我们作为护工是没得挑的。公司里派给我哪个就是哪个,我不怕吃苦,只想把病人照顾好,让家属满意。”这是陈阿姨最朴素的愿望。
夜深了,当老人睡去,当病房里回归宁静,她会把一块贴满胶带的门板搬进病房,轻轻搁在两张椅子上,拼成一张简易的单人床,贴着墙侧躺休息,也不脱衣盖被,随时起身照顾病人。
因为异常节俭,她吃的饭菜也很简单,常常是水煮一些蔬菜,就着米饭下肚,“能吃饱就行。”就这样,日复一日,她熬过了二十多年。
将心比心,也会收获真情
她的工作没有什么壮举,干的都是普通事,但她的善良真诚深深打动了我
“陈阿姨的工作没有什么壮举,她干的都是普通事。但这些小事处处体现她的善良真诚,深深打动了我。”朱健说,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护工这个群体,也是他第一次深入了解一位底层打工者的艰辛。
来回医院的路上,朱健常常会想起陈阿姨,于是他在地铁上断断续续用手机上敲出了一篇文字《护工陈阿姨》,发表在自己的自媒体号。文章迅速引发热议,不断刷屏,甚至为陈阿姨找到了远在美国、失散多年的远亲。
朱阿婆手术后,经历了漫长的康复期,近期即将出院回家。朱健一家也将惜别陈阿姨,他说自己十分不舍,又要重新寻找住家阿姨了。他的文章发出后,后台便有了五花八门的留言,“陈阿姨是医院随机派给我们的护工,没想到就这么好。我不知道那些换过许多任阿姨的雇主究竟经历了什么,但希望大家都能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就会收获更多真感情!”
据新民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