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江苏的老将军老战士数量,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全军驻江苏干休所近百个,调整改革后全部划归江苏省军区管理,服务保障老首长数千人,有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校尉群英、将星闪烁。
每个军中硬汉,都是一柄血性沸腾、宁折不弯的刺刀。离开岗位后,他们享受着离休待遇,在宁静的干休所安度晚年。手中的刺刀派不上用场了,心里的刺刀却总是闲不住。
谁感动了谁
文丨江苏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大校主任 吴广晶
这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军队离职干部休养所;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这些老将军老战士,身处前线,用钢铁意志在枪林弹雨中创造奇迹,书写荡气回肠的历史华章;走下战场,又以不倦的奋斗和无私的奉献播撒人间大爱,绘就可歌可泣的时代画卷。阅读他们,是一种沉浸和淬炼,更是一种洗礼和升华。工作和生活中与他们相遇相知,乃职业之福、人生之幸。这群可敬可爱的“90后”老人,随忆而起的人生故事,随手拈来的历史片断,也许不具代表性,但他们足以成为令人景仰的代表。
雨中夕阳
第一次见面,是前年秋天一个下雨的傍晚。赴机关工作不久,我第一时间到干休所看望老首长,不想好客的秋雨与我同步到达。雨很任性,雨伞罩不住,走过两百米的院内人行道,身体转眼间被淋湿。这边我们低头行路,那边老首长已出门远远地迎过来,衣裤和鞋子也一片水色。
“下这么大的雨还来看我们,令人感动!”
这是老首长的第一句话。一向能说两句的我竟一时语塞,握起老人的手就往房间疾走。
老人声音洪亮,精神饱满,粗大有力的手拉着我,一把将我引到他的书房。房间摆满了书报,有点杂乱。甫一落座,老人便从电脑前拿出一沓厚厚的打印稿,第一篇《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内容。老人说,这届干休所班子建设尚有些问题,书记副书记刚调整需要提醒帮带,这些资料是推荐给他们看的。当着所长政委的面,老人说话直来直去。他腰不弯、眼不花、手不抖,自己用电脑上网查找资料,下载编辑打印。我翻着似乎还带着老人体温和打印热度的材料,提醒老人赶紧换下湿衣服。不想老人洪亮的声音又响起来:“不要紧的,天气还没凉!”
老人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话匣子,从津浦、陇海铁路破击战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金门炮战,讲当年的战斗情景,讲战时如何发挥政治工作的强大威力。我们聊得火热。
时间过得很快,老人主动站了起来,准备结束谈话。
“你们工作忙,不耽误时间了。”他又专门重复了一下,“我这个人喜欢说,但我的事不值一提,在南京干休所里值得说的老革命老功臣多着呢!”
他的话都带着感叹号。我紧紧地握着老人的手久久不放。出门时,雨仍在下。透过雨幕,我分明看到天边的夕阳鲜红似火。
这之后,我和老人熟悉了。我们经常邀请他参加教育活动,他每一次都欣然同意,并极其认真地准备。
这位风风火火的老人叫李剑锋,原陆军第二十八军副政治委员,1926年11月出生,1941年4月参加革命。
今年渡江战役胜利纪念日前夕,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广场前,江苏省军地联合开展的“百名战将忆党史”大型全媒体活动启动现场,李剑锋以“我在渡江战役中的经历”为题上了一堂生动的微党课。
“毛主席叫我们上淮南,切断浦蚌津浦线,敌人的后路都切断呀,保证江北把敌歼!”“今年是个胜利年,全国胜利在今年,同志们再努力一把劲啊,打到了南京过新年!”讲台前,他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歌曲叫《打到南京过新年》,是李老在安徽省来安县参加渡江战役作战准备时用家乡民歌旋律填词创作的,他当时担任三野34军101师302团2营教导员。
为了那次党课,他还特意仿制了当年沂蒙山区群众捐赠的“红军鞋”,一只鞋帮上绣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另一只绣着“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鞋头上绣着“革命到底”。
台下数百名听众谁也不会想到,这位腰板挺直、慷慨激昂的演讲者居然是一位身上还有4块弹片、95岁高龄的老人。身经百战,豪放乐观,这不就是“革命者永远年轻”“奋斗的人生自带光芒”的最好注解么?
如此热情热心、不惜力不吝言的老人,在干休所可不少见。一座座闹中取静的院落里随意走出来一位,往往就是这种风格和气派,有故事有能量有光辉。这是一群不可多得、不同寻常的财富老人,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用行去感动。
参天小草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无人知道”的小草,作为一种象征,一次又一次被置于封面。也许并非偶然,南京和苏州等地干休所老干部典型宣扬不约而同地聚焦小草的意象。
全军驻江苏干休所近百个,调整改革后全部划归江苏省军区管理,服务保障老首长数千人,有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校尉群英、将星闪烁。他们从苦难里走来,从炮火中走来,从死神边走来。他们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大多带着战伤,有的肢体不再完整,有的身上存有弹片,言行举止间透着浓烈的硝烟战味。恶劣的环境和艰险的任务造就了他们的战斗性格、战士性格、英雄性格,一切为胜战的性格,置生死于度外的性格。有的暴烈如火,有的坚强如钢,有的倔强如牛。
每个军中硬汉,都是一柄血性沸腾、宁折不弯的刺刀。离开岗位后,他们享受着离休待遇,在宁静的干休所安度晚年。手中的刺刀派不上用场了,心里的刺刀却总是闲不住。他们又一次娴熟地运用起战略战术,战略转移,战术机动,不断开辟新的战场。国防教育课堂、扶贫攻坚村头、捐资助学现场……时时有他们的沧桑智慧,处处有他们的忙碌身影。从刺刀的惊天动地,到小草的浅唱低吟,形似的刺刀与小草脉搏相通,红色的血液流向绿色的琼浆。
10年前,我在苏州军分区任职时,军地联合推出了宣传典型、新四军老战士肖龙兴。他一心向党、一生为民,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彼时,我们把曾经的铁汉,喻为不起眼、“无性格”的小草。
肖龙兴是一条硬汉子。耄耋之年的他,身体硬朗,1.8米的大个子往人前一站,依然威风凛凛,举手投足间仍有当年的豪气。据肖老回忆,战场上他曾有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都凭着过人的勇猛机智和战斗经验得以化解,敏锐警觉深夜“反杀”逃跑俘虏、智勇双全只身退敌一个排的故事令人惊叹。
这些离小草好像有点远,但转换又是那么自然。且看一位苏州记者的话:
“战场上,他是铁骨铮铮的‘纯爷们’,上孟良崮围歼74师、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奋勇杀敌、九死一生,至今身上还有战斗中留下的伤疤。生活中,他有一颗博爱的心,最是受不了穷人受苦、孩子受累,节衣缩食一辈子,却舍得倾一生积蓄扶贫助学。品味他的人生,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铁汉与柔情的完美演绎。”
这篇报道的名字就叫《纯爷们有颗博爱的心》。
由刀向草的脉络清晰起来。铁汉柔情,剑胆琴心。世易时移,老人的角色自然转变,小草续写了刺刀的故事。
苏州女诗人桑桑曾专门创作15万字的叙事长诗《赤诚的骊歌》,深情讴歌肖龙兴。诗中写道:
没有爱心的人∕怎能迸发和揭示这世上∕追求真理的壮美∕没有热血的人∕怎能感受到这轮真诚无私的太阳
爱!就是冰清玉洁的点点滴滴∕水底中流经而过的青翠的草叶∕殷红的花瓣∕沉默的石子
南京干休所的抗战老兵季华亦是如此。他自己启动了“小草程序”,离休后同样做起了“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事业,红色宣讲、捐资助学,一生坚定信念、奉献不止、不图名利。临终前立下遗嘱:“遗体捐献,不设灵堂,不收花圈。”同时要求子女将他的50万元抚恤金全部捐出,一分不留。
季老去世后,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老人多年前就已默默资助贫困学生,一笔笔汇款单锁在抽屉深处,总数近20万元。2018年,93岁的季老考虑到年岁已高、捐助不便,决定拿出全部积蓄,一次性捐助40万元,在家乡学校设立“季华奖学金”。
这位从江苏靖江走出来的老人自喻为“靖东小草”,晚年就自己的革命经历和耳闻目睹之事写成了《靖东小草》《夕阳随笔——〈靖东小草〉续集》。季老对子女说:“哪一天我离开了人世,可没有什么财产留给你们。个人没有辉煌的业绩、不凡的经历,也缺少文笔才艺,但是我跟着党风风雨雨几十年,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也算历尽了千辛万苦,不妨写出来,让后人读一读,既是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也是对革命传统的传承,权当一种精神财富,留给你们。”为了这两本书,季老花费了12年的时间,倾注了全部心血。如今,它们成了季老留给儿孙、曾孙辈的唯一遗产,也成了传到子女们手上的革命接力棒,更成了开展红色教育的生动读本,承载着季老对“传承红色基因”的心愿与期望。
向这些昔日驰骋战场功勋卓著、如今奉献社会谦逊恬淡的老兵们敬礼!在党史军史的长河中,在红色江苏的大地上,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坚守初心、永不倦怠,在不平凡中书写伟大、在平凡中彰显崇高。
有时候,默默无闻的小草,也会有树的高度、花的馨香、刀的力量。
无形丰碑
生活在江苏的老将军老战士数量,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他们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和重要见证人,本身也是党的百年历史的组成部分。江苏省军区老干部档案室里,摆放着一本本红色档案,每个人都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每个人都是一本厚重的书籍,每个人都是一簇燃烧的火炬,只要打开了,就久久舍不得合上、不愿意放下。他们平均年龄已超93岁,近些年,又有多名老人驾鹤西去。
毕竟岁月不饶人,这些近百岁的老人大多身板不再那么挺拔、步履不再那么矫健,也有一些渐渐眼花耳背,有的身患多种疾病,甚至长年卧床不起。但每次见面,我都会从他们亲切的话语、慈祥的笑声里,感受到豁达年轻的心态、纯洁的思想、纯净的心灵,还有简单简朴中透出的坚毅坚守。触摸这些有血有肉的历史、有温度有力度的历史,每时每刻都被他们身上体现的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所震撼、所感染。
老兵终将老去,兵魂永远不老。
一位哲人说,支配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汪琦阿姨是抗战老兵彭光的遗孀,18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还成为首批进军西藏的女兵,在徒步入藏的“第二次长征”中,翻野山、蹚冰河、战风雪,历尽艰难险阻,初心从未改变。如今老阿姨已90岁高龄,家庭生活极端简朴,开裂松动的地砖都舍不得更换,却多次向灾区捐钱捐物,先后资助贫困学生数十人。今年“七一”前夕,拥有71年党龄的她又主动缴纳特殊党费30万元。此事经当地媒体披露后,迅速登上热搜,点击量短时间内即过亿。
因为信仰,所以伟岸;为了信仰,万死不辞;有了信仰,一往无前。
李剑锋在中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入党了。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体会交流时,李老讲述了自己简短的入党宣誓仪式。他说入党动机是“共产党为穷人,跟着共产党有饭吃”,老师说“只是个人有饭吃不行,要大家都有饭吃,要加一句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接着支部书记问“如果被敌人抓去要杀你怎么办”,他说:“共产党员不怕死,怕死不当共产党员!”
今年108岁的老红军、开国将军张力雄一生征战无数,总是把承担最艰苦的工作和最艰巨的任务作为莫大荣誉。他曾担任过“绝命后卫师”红34师100团政委,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打过许多硬仗恶仗,6次死里逃生,曾带领800名学员血战3天3夜阻击10倍于己的敌人,与皮定均配合智取林县重创日伪军。解放战争爆发后,他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3旅政委,皮定均为第一纵队1旅旅长,中原突围前,两位老搭档分别时,在对方的笔记本上留言:“谁先战死,就给谁送花圈!”老朋友间的临别赠言,充满视死如归的革命气势。钢少气多,无往而不胜!如今,张老仍精神矍铄,只要提及他的军旅故事,就异常兴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向我们的时候,我能够感觉到一股巨大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往往与道德的力量一起芬芳。肖龙兴对自己极度吝啬,对别人却慷慨大方。他的房间简朴程度用任何词汇都难以形容。一次,一个毛贼趁着肖老夫妇出门时入室行窃,可任凭翻箱倒柜,硬是连一件值钱的家什也没找到。落网后,毛贼交代,到肖老家盗窃,让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没有想到,一个师级离休干部,给困难群众捐款如此大方,自己日子却过得那么穷酸。”
破译肖老的行为“密码”,不妨用他自己的话作为开启“钥匙”:“参加革命流血牺牲,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娃娃们有个幸福的明天啊。想想离去的战友,我多活了60多年,我们活着,千万别忘了为那些牺牲者多做一些他们未尽的事……”
李剑锋的书架上,一直摆放着战友谭义联的照片。“这是他唯一的照片,他是为我而死的。好痛心,永不忘。”看着照片上年轻的面庞,李老满是怀念。
渡江前,我军为扫清江北打了多场硬仗。“4月20日,攻击十二圩,占领敌人江北桥头堡。”李老的《渡江日记》记述得简短又平静,但那一刻在他心里是那么漫长那么壮烈。那时,李剑锋所在团突击仪征县(现为仪征市)十二圩受阻,他带着通信员谭义联前出探路。孰料敌军暗堡里密集的枪弹如火舌般射过来,谭义联一把将李剑锋拉到身后。没走几步,又是一阵机枪扫射,谭义联在一条干沟边中弹倒地。第二天黎明前解放十二圩,共牺牲官兵130多名。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李剑锋总会泪流满面。
“为求活命跟党走,艰苦斗争不回头,全国胜利得解放,有幸存活白了头,老年生活很幸福,感恩奉献到瞑目。”
感动,传承。
老兵不死。先烈牺牲了,但他们永远活着,以一种精神丰碑的形式千古长存。
幸存的老战士感动于同一战壕里倒下的战友,以同样的信仰与意志,继续奋力前行,让他们的梦想开花结果,创造新的历史,托举新的丰碑。
年轻的后来者感动于先烈先辈,仰望遥远星辰和满天灯火,怀着虔诚的心,翻阅历史、感触历史、致敬历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本文原载于《中国国防报》03 版
转自:中国民兵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免责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私信联系我们删除,谢谢。